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我期待的“全面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什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老百姓有哪些新期待?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几位普通百姓和专家学者,分别从教育、就业、健康、养老、文化等方面,探寻“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表达人们对于增加更多获得感的盼望。

关键词:教育

偏远山村的孩子有学上

◆身边故事

朱钧昌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一年级。从朱钧昌出生的西南边陲小山村到中国人民大学,他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求学路。

“我父母都是农民,种地特别辛苦,但只要我考试成绩好,他们就会特别开心,这给了我好好学习的动力。”朱钧昌说。从村里的小学到县里的中学,最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除了个人努力外,朱钧昌觉得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有好老师引路。“小地方很难留住教育人才,但我很幸运遇到了好老师。小学数学老师教得好,让我开了窍;中学英语老师抓得紧,让我补上了小学没学过英语的短板。”

有助学贷款减负。“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小时候吃饭只有几片肉,父母都是往我碗里夹。”朱钧昌说,“幸亏有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才减轻了家里供我读书的负担。”

回首求学路,朱钧昌一直没松劲,但受父母教育水平和农村教育资源所限,他也吃了不少苦。“看到北京的孩子从小就学英语、进行素质教育,真的很羡慕。我小时候的一些玩伴,小学就辍学了。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让教育更公平,让偏远山村的孩子都有学上。”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霓——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平教育是重要保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好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城乡差异,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仍然存在。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对实现教育公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是帮他们完成学业的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但资助力量仍基本是以国家为主,下一阶段应该进一步扩大资助力量的来源,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资源进入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提升资助的标准和质量,形成更加完善、多元高质的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就业

创业路上的扶持再多些

◆身边故事

“稳定的就业,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石。”北京全媒智合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85后”曹贺鹏说。

“毕业那年,我选择以‘创业’的模式步入社会,跟几个同龄人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利用‘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曹贺鹏说。

创业之初,曹贺鹏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一系列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坚定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刚创业那会儿,申请公司执照很难。后来,政府出台帮扶政策,在企业准入机制、申请流程、证照办理方面简化了程序。随后,银行贷款、税收优惠、法律咨询等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

“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创业脚步越走越轻松。”曹贺鹏说,“我认为,现在是创业最好的时代,政府支持、政策给力,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都可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提升。”

“公司规模逐年扩大,我们每年都会招收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我愿意为更多优秀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曹贺鹏说。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孙健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执业技能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就业机会越来越宽泛,创业机会越来越多,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客观上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注重点已经从就业数量转向就业质量,这与我国从重视发展数量到重视发展质量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我们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但是创业也有一定的风险,教育培训要跟上。特别是着力培养劳动者良好的创业技能、创业意识以及为社会承担责任的精神,提高创业质量,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才能更好显现。就业和创业都是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同心协力。

当前我国创业带动就业方式效应明显,“创业式就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兴起,带来了传统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形势从“千人一面”变成了“千人千面”。第三产业成为就业市场主力,特色领域、细分服务层出不穷,职业种类正从360行转向“360+N”行。相信未来就业渠道会更宽,就业质量会更好,大家创造价值的形式会更多样,每个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空间越来越广。

关键词:健康

低收入患者也能看好病

◆身边故事

“几年前,我患上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双侧膝关节痛,以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是市里的‘新农合精准健康扶贫专项基金’,让我从轮椅上站了起来,看到了战胜病痛的希望。”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柳壕镇农民王炎说。

王炎告诉记者,患病后,她在轮椅上度过6年多,几乎没出过家门。为了治病,家里四处举债,病情也没好转。“当时我很绝望,心想这辈子都不可能站起来了。”

2016年,辽阳市开展精准健康扶贫工程,王炎同全市1万多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贫困人员一道,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政府给他们建档立卡,帮助治病。“从去年7月至今,我3次入住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换掉了损坏的股骨头和膝关节,现在终于可以站起来了。不过我也知道,一年来,光是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就有近28万元,如果不是靠好政策、好保障,面对这些花费,我简直不敢想。”

住院治病,国家的新农合、大病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王炎报销了近10万元,剩下的医药费,还享受到医院给精准扶贫对象的减免优惠和当地专项基金的支持。

“回到镇里,乡亲们看我能走路了,都替我感到高兴。”王炎说,根据治疗方案,今后她还要接受3次手术,术后还需康复训练,医疗负担依旧不小,她希望能继续得到政府的救助,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治疗过程中,王炎发现,“新农合精准健康扶贫专项基金”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而在当地农村,像她这样没钱看病的贫困人口还有不少,“期待政府继续加大对贫困人口患者的医疗救助力度,让这些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避免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专家点评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

培养健康的国民体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相比过去谈医疗,“健康”这个概念内涵更宽广,如一些老年慢性病,过去就不在基本医疗范畴内,今后,会有更多健康服务覆盖社会老龄群体;另外,健康不仅仅是治疗,还强调预防、养生,健康服务更应关注不得病、少生病;政府部门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是政府主导的,随着健康服务更加多元,会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进来。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在健康问题上,还有一些“硬骨头”要啃。过去5年,政府在基层医疗卫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同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基层医疗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应当继续开展医联体建设,促进远程医疗、异地就医结算,补足基层和医疗欠发达地区的短板,让老百姓少跑路,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健康服务。

关键词:养老

最大心愿是没有后顾之忧

◆身边故事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们这些退休老人的愿望。”66岁的湖北武汉市青山区某钢铁公司退休职工王定国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生活没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旅游、乐享晚年。”

王定国说,刚退休时,企业效益不好,退休工资低,加上生活积蓄基本都给儿子和女儿买房,日子过得比较紧。这几年,退休工资稳步增加,“现在,我们老两口每月的退休工资加起来超过7000元,手头宽裕多了。”

“今年5月,我和老伴去了苏州、杭州、上海三地旅游,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和上海的繁华。”王定国说,除了旅游,他的另一爱好是养花,家里的阳台种满了各种花草,“浇水、施肥、捉虫、去尘,生活越来越惬意。”

王定国对养老有三点期盼:一是退休金能保持增长,这样才能进得起好的养老院或维持居家养老费用;二是出现更多养老院,降低价格,居住环境和护理人员服务更好;三是大病保险能覆盖更多病种,报销数额能更大些。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

社会保障肩负着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促进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大使命。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保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成就卓著,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但总体上还表现出普惠性而公平性不足、多种模式而统一性不足、政府主导而市场与社会力量调动不足等问题。必须尽快打破地区利益、群体利益固化的藩篱,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推进全民参保与相关制度整合,明确界定不同层级政府、企业、个人及社会的责任,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并形成多层次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是社保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是具有基础性地位和维护社会公平的社保项目,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是贫困群众摆脱生存困境的兜底性制度保障。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完善:一是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二是完善受助资格条件设置,综合考虑申请者的收入与资产状况;三是对欺诈性享受救助待遇者依法追究责任;四是尽快启动《社会救助法》的立法程序,确保包括低保制度在内的所有救助项目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关键词:文化

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更丰富

◆身边故事

“休闲时间,我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是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看话剧,参观各类展览也是一大消遣方式。”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的田夕说,她特别注意微信朋友圈或公众号推送的文化展览信息,从艺术、城市记忆、异域风情等主题展,到文物、摄影作品、建筑雕塑等专题展,她都饶有兴致,一到周末,就去城南城北的展览馆、文化场馆内转悠。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田夕认为,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公益、普惠文化展览向大众开放,这对于丰富百姓日常休闲生活,可谓是一个既愉悦身心又很有意义的选择。

田夕也常去逛书店,在她看来,电子出版物充斥网络的今天,到书店淘书翻书是一种过上“慢生活”的享受。但她注意到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还有不小的差距。

“放假回老家探亲时,我发现村里的农家书屋变成大伙儿打扑克、搓麻将的场所。”田夕一问,原来农家书屋的藏书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不强,久而久之,村民们看书的热情也降了下来。

“农家书屋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真希望能有更多老乡喜闻乐见的书刊、电子音像制品进入农村,把这块精神惠民工程的金字招牌擦亮。”田夕说。

◆专家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粮。当前,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未能完全与此相匹配。为此,一方面要了解和识别人们对更好更优质文化的需求趋势,准确把脉人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基础设施上的新需求,对症施策,精准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解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上有更多作为,当务之急是眼光向下,化解地区、城乡、同一环境下不同人员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多元、多层次、多结构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目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还不充分,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增加高附加值、有创意、有科技元素、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产品供给,加大在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在新时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统筹考虑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高品质文化需求,推动基本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推动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