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读懂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

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今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动力和源泉。人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发展,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便追求舒适、高层次的物质享受。

近十年来,人民高层次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不断增长,人们都希望国家和政府提供高品质的物质产品,希望有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希望有一个“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社会环境,希望有一个政治民主、政府清廉、办事公平、执法公正、反腐倡廉、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希望国家和政府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同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切实了解当前人们的各种需求,深入了解当前人们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是什么?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把人民的各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各项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各种建设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以物质生产为核心是完全正确的。“以物为本”就是物质生产第一、产量第一、GDP第一、项目第一、招商第一等,然而,个别地区不考虑环境和资源成本,采用拼体力、拼环境、拼资源的方式来实现增长,这就形成了低消费、高消耗、恶环境、产能过剩等非科学的发展,从而造成投资率趋高、行政开支加大、公共福利短缺等不良现象。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也改善了,但贫富差距扩大,腐败问题凸显,食品不安全问题显现,民众对此不满。今后的发展,应该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安全、健康等为根本。多生产高质量、绿色、健康食品,多提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多建宜于人居的生态环境,多建环保安全且能够使普通人买得起的住房,采取措施使城市没有霾;逐步扩大养老、医疗保险、教育保险范围,提高低保标准,使大多数人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大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以促进社会稳定;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满足人们对政治民主的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等,建立国家共识,建立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新秩序;弘扬诚信、仁爱、友爱的品德,保障人的尊严与幸福;提升人的科学意识、理性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国内需要和国外需要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立足国内,也要走向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通过不断满足国内人民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要通过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来实现。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1年写过《中国史叙论》长文,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中国的时期,秦之前是“中国之中国”阶段,秦之后是“亚洲之中国”阶段。19世纪(1793年以后)是“世界之中国”阶段。梁启超还认为,复兴中华民族,并不是只考虑本国富强,而且还要给全人类带来幸福,他说,“一个人不是把自己的国家弄到富强便了,却是要叫自己国家有功于人类全体。不然,那国家便算白设了”,“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不尽这责任,就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同时的人类,其实是对不起自己”。

当代的中国是“世界之中国”,当代世界是开放、互动、包容的世界。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开放包容、物质丰富、文化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需要。我们既要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也要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而且还要帮助世界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实现新时代的总目标,必须妥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与人民的物质需要平衡发展,社会建设与人民的社会性需要平衡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的心理性需要平衡发展。既要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物质性需要,也要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三类需求,人民才会感到幸福美满,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会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新视野   美好生活   理论   增长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