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下简称《报告》)显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用人需求同比出现负增长。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也是经济的“晴雨表”。一线城市的用人需求下降,该怎么看?
看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趋势,数字固然重要,但必须结合就业背后的大环境才行,经济发展、资源再配置、行政措施等,都会影响到具体的就业数字。比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就很有可能导致用人需求下降。当然,也必须承认,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新的就业人口。这一消一长,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几何,还要看城市本身的综合承载力及其发展定位,看就业供给如何匹配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就业需求。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城市经济发达,为人们提供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发展平台,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人纷至沓来,造就了这些城市的繁荣。然而,另一项客观事实则是导致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交通拥塞、房价攀高等大城市病,直接考验着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以此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其他一线城市也同样面临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同样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此一来,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随着一线城市资源优化,户口指标压缩,落后产业外迁,用人需求减少的趋势持续存在。
虽然用人需求下降,但谁也无法否认这几个一线城市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从而导致就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美国《富比士》报告指出,中关村已取代硅谷成世界头号科技中心;另外,商业资源公司Expert Market最近公布年度《世界顶尖科技城市2017》排行榜,北京2017年已经打败德国柏林、美国旧金山等科技大城,成为全球最大科技中心。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提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广州的城市发展方向,是要重点建设三大战略枢纽,即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表明广州城市定位首次上升到国际层面。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创新之城,通过开放的市场机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片。
如此看来,这几个一线城市的共同特点,都是让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促进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所以,即便对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用人需求有所下降,但就业结构正发生着积极变化,从过去粗放的数量型就业模式向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的质量型就业模式转变,反映了城市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二三线等城市为了实现城市更快发展,纷纷制定人才引进计划,用丰厚的待遇条件以及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让人才加快向这些城市进一步流动。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区域间不断增强的交通便利性、城市发展形成的较大用人缺口,“双创”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使这些城市的用人需求增长较快,意味着城市间发展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看就业形势,要算大帐。随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我们的就业形势也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2017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提前接近完成1100万的全年目标;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95%,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国家统计局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是4.83%,也是2012年以来的最低点。
总之,就业是全国一盘棋。在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下,在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的支撑下,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的就业总量在增长,就业结构在优化,就业质量在提升,正努力朝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方向迈进。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