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晓岚 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终身教授
厚积薄发,中国进入创新收获期
过去五年,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方面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在很多科技领域相继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制成功的重大科技成果,如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相继问世,显示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据《自然》杂志统计,中国作者发表的高水平科学论文总数升至世界第二,超越欧洲,直追美国。中国的数字经济引领着世界方向,截至2017年8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13.8亿,普及率已经达到百分之百,用户数全球第一。全国移动电话4G用户为9.3亿,占全球4G用户比例超过40%。光纤宽带用户已达到2.72亿,占全球比例超过60%。网络覆盖全国、连接中国与世界,网络速率提升,价格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也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设备制造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和机器人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强有力的新动力。中国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科技创新在多个领域所取得重大突破是中国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大力投资研发,支持创新,改革体制,改善创新环境的结果,预示着中国开始进入创新收获期。
中国政府将建设创新驱动型经济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推动大众创新创业。这对改变全社会的发展观念,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发投入方面,根据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2016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5676.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7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而且通过一系列中长远规划,例如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集举国之力,实施重点突破。此外,科技体制的改革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某些方面的改革力度,例如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等方面,甚至大于发达国家。创新政策的改革和创新环境的改善朝着越来越符合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的方向不断完善。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在科研领域的长期投入和科技创新政策的不断转变正在营造出一个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最近五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自己的研究院和大学,这也体现出企业对创新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如阿里的达摩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和华为研究院等,这些都显示中国的创新体系逐步成熟,创新环境逐步改善,有越来越多自发的创新动力开始释放。
回顾中国过去近四十年的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走出了一条开放的大国创新之路。中国未来的创新和超越,还应该走这样一条道路。我一直在思考,中国这么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创新、产业升级,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总结出来,奉献给中国和全世界。我提出的“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Ope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这一理论框架,是基于过去十年我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政策、管理与实践的跟踪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于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而得出的一些初步判断。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与之前的东亚模式不同。它是一个多驱动(政府、市场),多主体(国企、私企、外企、大学、制造、服务),多路径(自主创新、技术转移、合作创新)并行的多元化的创新体系。各主体在中国经济体系的不同行业、地区和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拥有一个巨大、多样的国内市场,有不同层级的消费群体,使得各种创新在这个大市场中孕育,催生,迭代,成长。这也是日韩等许多东亚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创新之路,既不能用目前基于“日韩经验”总结的东亚模式来解释,也不属于“华盛顿共识”的框架体系。这是中国走出的一个有中国特色但又有一定普适性的中国创新之路,也是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创新之路。
扬创新之帆,建科技强国,追引领之梦
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同时,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对创新在一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把握以及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定位是准确、有高度和远见的,高屋建瓴。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人口红利等优势正逐渐减弱,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首要任务。将来中国的发展将主要以创新为驱动。这将是一个多方位的、多层次的技术进步,在某些领域例如数字经济领域谋求引领,探索无人区,以新经济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在某一些领域保持跟随世界前沿。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并重,原创性创新与扩散性创新并驾齐驱,带动全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实现包容性的共同进步。
总体来看,伴随着一大波新技术在应用场景中的规模化实现,中国产业不是升级,而是一次吸收足够能量直接跃迁到更高级轨道上的“跃升”。全球技术创新格局将因此大范围重构,中国将有足够大的空间发展、发挥和贡献中国智慧。
十九大对中国未来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世界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之初期,中国在这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中敏锐地认识到机会,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定位准确,并且采取了适当和有力的政策措施。“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中国的发展将借力中国科技创新开始爆发和起飞的力量,站在世界技术创新的潮头,成为世界技术进步的共同引领者。中国智慧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宝贵贡献。
(鸣谢:感谢李琦博士的协助。)
责编/温祖俊 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