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投入力状况
创新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核心指标,科技投入引发的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从26个城市创新投入力得分可看出,创新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总体上保持一致,创新投入最多的前六位同样也是长三角地区GDP排名最高的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90.81)、苏州(87.97)、杭州(81.58)、无锡(79.36)、南京(79.06)、宁波(78.73)。由此可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投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地区生产总值高的城市拥有更多可投入的资本,科技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也会相对较高,同时,GDP较高的城市更能吸引创新人才,人才投入数量也会相应较多。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城市经济增长与创新投入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城市GDP与其创新投入之间的排名进行比较(见图3),从而将城市分为两类,第一类为GDP与创新投入力排名基本一致的城市,第二类为创新投入力排名与GDP排名差距较大的城市。
第一类城市的代表为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这些城市GDP与创新投入力排名基本一致,两者排名均位于前列,同时,这类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区域也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年来上海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对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正逐渐成为创新资本、人才、机构、设施等要素集聚的沃土。2015年以来,上海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配套政策》《关于本市加强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与统筹管理实施方案》等政策,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保障。
为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苏州财政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做到“真金白银大投入”,同时组建成立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为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和制度优势,苏州创新推出“人才新政40条”,加快“政策红利”向“改革红利”转变,科技创新人才投入逐步增加。
近年来,杭州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均为全省最高水平,同时,工业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家创新意识较强,杭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以及人才投入都位于浙江省前列。《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对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做出了明确规划,为杭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品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类城市中又分为城市创新投入力排名高于GDP排名的城市以及城市创新投入力排名落后于GDP排名的城市。第一种情况代表为芜湖(创新投入能力排名领先GDP排名11名)、铜陵(创新投入能力排名领先GDP排名9名),这些城市创新投入力排名高于GDP排名,足见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重视。近年来,芜湖、铜陵等安徽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加大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这两个城市该指标得分在长三角区域为最高水平,创新投入的增长使这些城市拥有了创新发展的后发优势。第二种情况代表为盐城、扬州、泰州等,这些城市创新投入力排名落后于GDP排名。高创新投入强度是保证创新高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条件,这类城市本身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应当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城市创新产出力状况
通过对26个城市创新产出力进行排名,可以看出苏州(88.68)、上海(88.05)得分遥遥领先,杭州(81.07)位列第三名。其他在平均线(71.96)以上的城市为南京(80.17)、无锡(78.97)、宁波(76.78)、镇江(75.41)、常州(74.89)、芜湖(73.09)、南通(72.82)、合肥(72.61)。
苏州的创新产出力领先长三角其他城市。在科技成果方面,苏州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居江苏全省前列;在产业化成果方面,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位于长三角地区榜首,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强大;在地区经济产出方面,苏州科技创新带来的全社会生产率提升效应非常显著,该指标得分处于长三角区域的前三位。改革开放以来,苏州能够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前列,关键就是靠创新。首先,苏州的创新战略布局早,从制度创新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到依托开放实现跟进创新,再到现在以全面自主创新引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苏州永远走在创新的路上;其次,苏州的自主创新基础好,苏州是全国开发区最为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开发区在创新集聚培育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为苏州提高创新能力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最后,苏州创新效率高,不管从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果,还是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其创新产出和效率均在全省范围内独占鳌头。当前,苏州要引领全国创新格局,打造全国创新高地,必须跳出江苏,甚至跳出长三角,对标全国科技创新能力领先的北京、深圳等城市,强化创新短板,加快提升创新浓度和密度,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围绕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来谋划和开展各项工作。
上海的创新产出力排名第二。上海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5年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提出要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内生动力、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成果信息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以及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打造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际国内科技服务机构和人才的汇聚中心和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技术交易中心。《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吸引知名科技组织和企业来沪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鼓励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升级成为参与其母公司核心技术研发的大区域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外资企业承接上海市政府科研项目。
杭州的创新产出力排名第三。近年来杭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完善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2017年9月,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挂牌成立,为浙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又一司法保障。此外,《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法规,形成协同配套的创新政策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城市创新持续力状况
创新持续力代表城市创新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能力,伴随着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6个城市在这一指标上的平均值为78.09,半数城市分数超过80,江苏省内城市分别为南京(86.26)、南通(83.55)、泰州(82.99)、扬州(81.38)、镇江(81.18)、常州(81.05)、盐城(80.10),安徽省内城市分别为芜湖(92.70)、宣城(85.47)、合肥(85.08)、滁州(80.63),浙江省仅杭州(82.54)一个城市高于均值。创新战略对这些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使城市迸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安徽及江苏多座城市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创新战略引领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快速提升的典型城市为芜湖。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芜湖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首先,芜湖不断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其次,芜湖着力吸引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先后出台人才政策及其7个配套政策,吸引集聚了数千名高端人才,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城市创新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最后,芜湖创新投入持续增长,政府财政和全社会创新投入总规模增长迅速,远超安徽省平均水平。
南京、杭州的创新持续力则分别引领江苏省和浙江省。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以“五型经济”新定位规划引领南京未来经济的发展,并将创新型经济列入“五型经济”的首位,在新常态下着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推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杭州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上更进一步,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转化为现实行动。目前,杭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线,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历史性跨越,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也已成为杭州经济新的战略支点。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焦 欢(见习) 陈 琳】
责编:董惠敏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