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卫平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深入解析和对历史潮流、世界大势的高瞻远瞩而提出的一整套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其治理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同时意味着治国理政明确了新的目标导向。
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治理有了新导向
如果说近四十年前,中国共产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深刻认识,从而毅然决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理念,转而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日益富裕,国家不断强盛。那么当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且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决定着党治国理政的执政导向和国家的系列公共政策,已经并还将发生重大转变。这不仅意味着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也意味着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美好价值的追求在日益增长;也必然意味着党和政府将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大举措,来不断满足和平衡各不同社会阶层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意味着治国理政明确了新的目标导向。
在我国综合国力赶超西方传统发达国家的趋势中,不仅明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且突出强调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并理性而睿智地坚持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坚定了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定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即每十年经济总量翻一番,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再让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最后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前两个目标都提前实现后,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建党一百年时,要全面建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地明晰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追求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赶超目标,以主动学习、借鉴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为特征,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借着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赶超传统发达国家,中国的迅速崛起不仅挑战了长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也深刻地改变着我国地缘政治格局。面对当今充满挑战的复杂世界形势和世界上不时出现的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理性而睿智地表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坚定了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定力。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不断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求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以此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于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党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反复多重叠加,以及深刻认识广大党员干部中潜在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严峻挑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果断采取雷霆反腐、高压执纪等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重大举措,纯洁了党的队伍,校正了党的方向,提高了党的威望,巩固了党的权威。
反腐败斗争夺取压倒性胜利,为从体制机制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创造了条件、扫清了障碍;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了前提条件。
在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现代化”,绝不是某种固定模式和他国标准,而是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治力量对比基础上的“有效性”和“先进性”,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已经历史地证明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恐怖主义阴云密布之际,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正在为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提供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全新经验和智慧。回过头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极大地加快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责编:张盈盈 李 懿
(内容选自《国家治理》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