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风文明,人心聚在田野上(倾听·乡村振兴有我③)
核心阅读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建设文明乡风,有的依托文化大院移风易俗,有的组织丰富活动和睦邻里,有的加强支部建设凝聚人心……多方入手,绵绵用力。
文化大院聚人气
村子富了心更齐
建设文明乡风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要从经济建设、干部作风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推进。钱包鼓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会更足;村干部的作风正了,带动村民讲文明时腰杆才能更硬。
——山东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
走进山东省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阔干净的道路,一座座整洁亮丽的院落。图文并茂的国学典故、美德故事刷在农家的一面面墙上。“这几年,俺们村村容村貌更美了,民风更淳朴了。”于英智说。
作为全国文明村,前阙庄村十余年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2004年,在外经商的于英智回到家乡,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一干就是13年。“那个时候,村里没有一点集体经济,村民也没有好的致富门路,邻里间更是矛盾不断。”于英智说。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于英智深知,想让村里的风气好起来,得先想办法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在于英智的号召下,村里成立了“东篱乡村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创立了“东篱乡村”品牌。他带领党员率先垂范,形成了“土地流转换保障,二、三产业再创收”的双重收入格局。
兜里有了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明的必然进步,没有巧妙适度的引导,村子将仍是一盘散沙。
文化大院,成了村子发展路上的必然产物。“我们太需要这个大院了,这里能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还能组织学习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于英智说。
前阙庄村以旧村改造为契机,建设了全市一流的文化大院。在这里,先后举办了近百场广场舞大赛、戏曲汇报表演、元旦晚会等文娱活动。通过开展文艺、体育、科技、阅读等各种活动,文化大院把村民凝聚在一起。村子的风气正了,人心齐了,打麻将赌博的没了,想致富要致富的人多了。
文化大院建起来后,家风村风好了,但移风易俗的工作却没有止步。经过不断摸索,于英智领导的党支部将文化大院加以改造,购买了音响、拱门等婚礼用品。村里的年轻人结婚,再也不用跑去镇上的酒店举行仪式,还能省下一大笔费用。“以前村民结婚,铺张浪费严重,有的经济条件差一些,就在家里将就。有了文化大院,这些全解决了。”于英智说。
以此为契机,前阙庄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从简。村里还定期举办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引导形成敬老孝亲的文明乡风。
村子面貌变化大
活动丰富欢乐多
这几年,村子不仅面貌变化大,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更得铆足了劲儿。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村里的日子更甜。
——安徽合肥长丰县陶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孙全德
走进合肥长丰县陶西社区,规划建设的新村跃然眼前:一幢幢住宅楼、老年公寓鳞次栉比,露天停车位、电动车棚整齐有序,周边分布几家小超市、酒店,日常所需都能在村里一站式解决。孙全德介绍,2011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原先14个自然村庄的9个村民组的村民,都搬进了社区楼房。
“都说农村要成为城市的后花园,现在,我们这儿不光风景不错,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孙全德一边介绍村里的美丽景色,一边感慨。
更突出的是村里丰富的文化活动。村部的三层小楼里,有健身房、书画室、阅览室、舞蹈室……不少村民在这里练习书法、打乒乓球,旁边还建有小型儿童游乐场。
“以前哪有这待遇,闲了就打牌、搓麻将。”63岁的村民陶仁树感触很深,现在外出打工的很多,留守老人、儿童不少,但待在村子里也能乐在其中,“没事儿了就到活动室,下下象棋,健健身,美着呢。”
在村部会议室,村党总支副书记陶武正在给老年大学班的学员上课,讲解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从村里的村史沿革,陶氏的家风家训,说到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将来村里产业的发展规划,陶武讲得绘声绘色,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类似的课程每月至少要讲两次,我们几个兼职老师每次都会琢磨着,怎么结合家风家训、历史故事等,把不好懂的政策道理说明白。”陶武介绍,去年村里开设了老年大学班,乡老年大学教师、村退休教师、村干部一起给大家上课。“下一步等师资力量更强了,我们还要推出音乐课、舞蹈课等,让课程内容更丰富。”
其实,还没等课程开全,不少村民早已经自学成才。自从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广场,每天晚上,57岁的童胜菊就会招呼左邻右舍跳广场舞,不到半年,队伍扩大到十几人。
“白天在舞蹈室练习,晚上到小广场活动,咱日程排得满着呢!”孩子们都外出工作了,童胜菊坦言生活并不孤单,“大家每天在一起跳舞,乐呵着呢。”
如今,或到阅览室读书,或到活动室打球,或是静下心来练习书法,或是三五成群一块跳舞,村子的面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更丰富了。
说到未来,孙全德还有更长远的谋划,“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响村桃花节等旅游品牌,促进一产三产化,让村民的腰包更鼓,致富的路子更宽。”
治好村民懒散病
关键还得靠支部
十九大报告里的乡村振兴部分,我反复看了好几次,内心激动呀!19岁入党那年,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为建设一个美好和谐、鲜花盛开的村子努力。现在党的政策那么好,我离梦想更近一步了!
——黑龙江尚志市鱼池朝鲜族乡新兴村党支部书记金东浩
把一个软弱涣散、负债累累的“烂摊子”,改造成如今远近闻名、人均收入3万多元的省级文明村,需要多久?这条路,金东浩一步一个脚印走了10多年。
村容村貌差、村民只管自个家;小伙不干活,喝酒打牌娱乐多……“还欠了28万元的债呢!”2002年,45岁的老金刚来新兴屯,眼前就是这么一副懒散样。
急性子的老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欠的债可以慢慢还,可这人心要是散了,屯子得垮啊!”老金说,在邻村干了十多年村支书的经历告诉他——支部强,村子才能强。
一刻也不能等!老金雷厉风行,马上组织召开村支部会议、党员大会,要求党员带头做表率。“我跟村里那些小伙们说,你们搁家里就好好种地。种不了,我带你们种!”
“这一招,灵啊!”老金领着村里头20多个党员带头搞生产,果然让那些“懒汉们”脸上挂不住、身子坐不住了。趁热打铁,老金寻思着把村里各式各样的“懒散病”连根拔起——妇女主任张罗每年一次的好丈夫、好儿媳、好婆婆评选,“谁家评上了,脸上有光”;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贡献着村规民约的“雏形”,“谁不守规则,自个儿都不好意思”;每年一入冬,老人们就上活动中心吃饭,你家带几个菜,我家带几个菜,“大家伙一块,可暖心窝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理儿我懂!不过在村里办事儿,我看首先还得知礼节、知荣辱,这是人心呐!人心齐了,才好办事儿!”对于这么多年来一直狠抓民风,老金自有他的一套理儿,“要说这凝聚人心的工作呀,还得靠村支部,换谁也不行。”
班子稳了、人心齐了,老金又朝着村强民富的目标琢磨了起来。2009年,村党支部牵头筹建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如今合作社已经成了富民强村的“发动机”——去年村集体收入380万元。脑袋瓜灵活的老金现在又琢磨着请个专业人才,给村里的有机大米策划个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咱们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老金笑着说。
走在村里整洁的水泥路上,老金自豪感爆棚。“你看我们屯多干净,村民们自发打扫的,一点不用督促”“这屋子漂亮吧?一共98栋,统一按我们民族风格修整了”“上国外打工回来的小伙,现在第一件事儿就是去老年协会,你1000、我500的,孝敬老人哩”……老金越说越兴奋,“国家始终把我们农村农民放在心上,土地承包又延期30年。”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2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