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内蕴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历史实践的积极探索、现实开放的伟大创造、未来征程的辉煌成就,是基于对规律更加科学把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和自觉行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更加充分、发展更加均衡的时代,中国在新的两步走战略中将开启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
【关键词】新时代 行动指南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拓展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求形成与新时代相符合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的不竭动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系统总结与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揭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新时代新的两步走战略,这些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丰富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发展规律看,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化。我们经过近七十年国家建设、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财富,十三亿多人民逐步摆脱贫困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生产力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富裕、人民更加幸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显现。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生产力的有效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这是中国物质财富匮乏、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实现发展的必然诉求,由此形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实事求是,顺应发展规律,“摸着石头过河”。通过经济特区政策、沿海开发区政策等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实现了艰难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效率优先原则下的政策和资源配置过程不再适应社会主义的分配和发展要求,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下的各种政策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者,我们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允许改革开放失败,不能容忍人民生活重新回到贫困不堪的状态,不能容忍社会主义的道路发生偏差。市场经济天然要追求效率,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维护公平正义。换言之,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自信源于党有能力为社会维护公平,纠正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实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因此,科学分析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形成新的发展方略和政策安排,是新时代党和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更加富裕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一穷二白”的短缺时代走到物质财富有效积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今天。党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牢记初心和使命,实现了对全社会的动员,形成并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时期,一方面,社会生产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增多,使得一些富起来的人逐步迷失了发展方向,或导致享乐主义思潮在社会上弥漫;另一方面,迈向富裕过程中的不平衡发展,又较易导致个别地区的老百姓对旧有的分配政策和保障制度产生不满。由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难免日趋分化且更加迫切。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步进入更高层次的追求。如果我们对这一变化了的社会矛盾缺乏科学判断,对实现发展的要素变迁认识不到位,既有的政策过程显然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仅意味着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体现,是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现代表征。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党推动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在新时代推动均衡、充分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并且还能充分有效地调动8900多万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推动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各项目标变成改善民生福祉、维护公平正义的具体政策措施。
新时代厘清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脉络
新时代既是一种社会发展形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还是一个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逻辑。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者。早在中共二大,我们党就首次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而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揭示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我们党建构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此之下我们党还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极大地避免了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破坏,避免了急功近利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扭曲,避免社会主义走上歧路或者邪路。党的十九大的历史性贡献之一,就是在新的更高平台上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由此形成的基本方略将确保我们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领导人民实现更加均衡、充分的发展。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阶段和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社会主义道路一以贯之的坚持。
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的政策取向。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三个没有变”,到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党经过五年的砥砺奋进,作出的重要判断。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终于迈进了新时代,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科学审慎而又极具民生关切的判断,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公平正义的伟大领导力量,要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实现党和国家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的深刻调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首先,表明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依然没有变,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制度安排和改革措施都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任何急功近利、不敢担当或者忽视发展阶段的极左、极右的改革,都可能造成对社会主义颠覆性的伤害。其次,揭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适时调整发展方略,将改革的着力点聚焦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上,在推动发展中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最后,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目标根植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根植于党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强烈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了更加科学严整的目标指向和发展动力。
新时代夯实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阐述了实现伟大梦想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这一论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久久为功的斗争和卓著成效,并由此展开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紧紧抓住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科学构建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这意味着新时代必然是一个接续努力的时代,依然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进行伟大斗争的时代。
经过近四十年的中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在深刻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明确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结合中国人口数量和质量深刻变化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禀赋推动生产发展近七十年后,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据此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立足我国经济新常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关口跨越,报告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些指导精神,是新时代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遵循。确保了改革开放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契合了中国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口红利消失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保持全民族齐心协力实现现代化的干劲,成为新时代党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备加关注的基本问题,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可以说,这样的新时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有效地实现对人民的激励和引导,人民的道德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科学素养、文化素养都得到较大提高的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科学道路。中国共产党对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其所形成的政党自信将从根本上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新征程、创造新辉煌,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责编/肖晗题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