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经济的生成和运行基于新技术对成本降低的助力、信任基础持续扩大以及绿色发展共识等多种深层次的动因。需进一步改进共享经济发展相关决策设计,推动法制建设,加强生态消费引导,使共享经济模式的优越性在新常态下的市场经济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新常态 共享经济 效益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共享经济模式的多重效益
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到:“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新常态下,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型商业模式收获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34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近两年来,共享经济迎来了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主打个性化和便捷化服务的分享型商业模式改变了不断通过新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做法,成功地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凝聚了商业拓展的舆论基础,对社会消费和产业形态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共享经济的覆盖范围更加全面,涵盖人们的住宿、出行以及购物等多种现实需求。以网约车为例,网约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出租车行业资源紧张的弊端,也打破了出租车行业垄断的局面,使汽车资源得到了整合利用,车主既没有失去汽车的所有权,更依靠分享经济提升了汽车资产的附加值,降低了车辆维护等成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可见共享经济的经济效益是不容小觑的。
共享理念实现了社会效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求“有福同享”,社会成员对好事、好物的分享可以扩大事物本身的价值和功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增进社群情感的关联性。这种分享的朴素情怀与新常态下的共享经济发展理念具有共通之处。共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分享意识的提升,加速了公民教育体系的改进,在培育现代公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了分享文化风潮,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中,关于分享经济的文化传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增强了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的热情和程度,从侧面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同时,共享经济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产业“去中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依靠技术和服务手段推动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共享经济提供的丰富产品和服务对公民需求有着精准的定位,增强了用户的产品体验和生存幸福感,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
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生态效益。资源共享无疑是节约资源、抑制生态恶化的重要手段。共享经济本身也是一种生态经济,重新启用了闲置资源,促进了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运转。共享经济“用而不占”的推广理念也符合了当前生态危机背景下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诉求,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绿色协调发展。例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经济项目均具有低碳经济属性,体现出低耗能、高利用率、循环利用的基本特征,避免了因持续产品生产投入所造成的资源过度开发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其也可大大地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居民对生态健康生活的良好体验,体现出了共享经济良好的生态效益。
共享经济的运行动因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本进一步降低。第一,用户需求与产品服务的信息沟通成本收减,便捷性更高,共享产品的暂用权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第二,共享产品无需专人专物,产品共同使用提升了共享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成了主要经济成本的循环利用。闲置物品再次作为经济成本进入经济运行体系,增强了共享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后期产品投入的成本。第三,共享经济可缩减用户的生活成本,降低公共付费支出,有利于扩大社会认同,争取共享经济的用户支持,形成共享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
新型信任关系优化了共享经济发展的主体关系。共享产品供需双方的信任是促成共享消费完成的基础条件。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共享产品消费的评价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第三方机构对共享产品用户信息、使用情况以及供应商服务情况信息的时时传送,将保证共享服务供需双方的基本权益,形成更加稳固的供需主体信任关系,增强了用户信任度和满意度。
市场经济的高灵敏度为共享经济实现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新型商业模式往往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共享经济理念被视为是一个良好的商业机会,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企业家为抓住时代机遇,加速了进驻共享经济市场的脚步,积蓄了社会总福利,使企业与用户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满足,形成了稳固的共享经济市场需要,促进了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成就了共享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共享经济的产品创新与投放提供了物质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产能过剩也促进了人们消费理性的形成,使用共享产品成为人们生态意识向环保行为转化的主要成果,出现了透支过度型消费向务实节约型消费的模式转换,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公众认知动力。
共享经济模式如何实现多重效益
首先,要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协调好产业创新和政府监管的逻辑关系,优化基础配套服务及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把握共享经济各个平台的运行特征,重新对现有制度框架纠偏,加强监管方式的创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降低共享经济的法治风险,既要为共享经济创造开放优越的制度环境,又要加强对行业整体的约束监管。二是实现多部门横向与纵向的关联和协调。例如在共享单车经济模式运行中,涉及到企业、交通管理部门、移动通信单位、市政管理部门等,政府需尽快建立多部门协同参与、职责明确、有机关联的共享经济治理成熟体系。三是科研机构及共享企业研发中心要重视对共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成果进行大数据分析,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成果来说明和解决问题。
其次,依靠优秀传统文化不懈开展社会道德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的共生性。要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提炼生态哲学教育资源,传递共享发展的经典伦理思想。将共享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国民素质教育计划当中,借助综合媒体传播共享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及时公开曝光那些违背共享精神、破坏共享经济的个人和行为,加强公民的道德警示教育。
再次,加强对共享经济的技术投入,依靠网络管理技术创新,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安全防护,保证用户的人身、财产与隐私安全。建立动态、灵活、全面、公开的供应商和用户信用评价及监督机制,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应秉持可持续发展和为社会主动负责的心态,加强大数据信息分析与安全技术攻关,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防范共享产品丢失和失效等问题。
最后,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有价”的进一步落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优质的生态环境不再全部“免费”,生态产品的生产和运行需要依靠完整的市场运行机制。为此,共享经济的发展要推动实现“生态有价”,根据各地发展共享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要积极促进生态消费的合理发展,培育公民绿色低碳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激活低碳产业的市场运行活力,使基于循环经济的共享产品得到合理的丰富,为共享经济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条件。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
②《分享经济,新模式呼唤新思路》,《光明日报》,2017年7月4日。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