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化自信呼唤文化自觉

核心提示: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之目标与担当。实现文化自觉,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为指导;培育文化自觉,需要坚持理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统一,不断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能力。

【摘要】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之目标与担当。实现文化自觉,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为指导;培育文化自觉,需要坚持理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统一,不断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能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屋建瓴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文化自信呼唤文化自觉,探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思考文化自觉的提升路径,对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之目标与担当

何谓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去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①就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而言,则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同,在当今时代既不搞文化“复旧”,也不搞“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之间有着天然密切的内在联系,对此,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和定位这一关系?

一方面,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觉意味着充当文化主体的人的觉醒和清醒,这具体表现为对文化的源头和根脉,以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有理性、系统的认知。可以说,一个民族如果真正拥有了文化自觉,必然会带动该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若缺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容易滑向两个认知误区:一是容易重新坠入文化自卑的陷阱——其典型特征是在文化的认知观念中缺乏方向感,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二是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性的文化认知误区,即盲目自信、过度膨胀、目空一切,不主动学习借鉴优秀文化,难以得到发展。因此,只有以“自知、自觉、自主”为文化认知轨迹的文化自觉,才能使人走出上述认知误区,进而为文化自信的确立激发出一种源源不断的内生性动力。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又是文化自觉之目标与担当。文化自觉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文化的自知、自觉和自主,不断积累并最终确立文化自信。显然,这种自信既非凭空捏造、空穴来风,也非完全意义上的“与生俱来”,而是要在对历史和文化怀有尊重和敬畏之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最终得以确立。作为文化自觉的担当,文化自信还应该表现为:能够将文化自觉过程中领悟到、体会到、触摸到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灵魂通过各种渠道、各类场合,选择合适时机推介和传播出去,不断传承与发扬。唯有如此,文化自信才能更主动、更积极地促进文化自觉的实现。

实现文化自觉,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为指导

实现文化自觉,要珍视并完整把握文化自信的三把“钥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三把“钥匙”,它们相承相续、互为补充、不可分割。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②这揭示出中国在文化自信问题上对待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理性态度。对于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标识”,我们需要倍加珍视,完整把握其独特内涵并科学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更好地提升文化自觉,最终坚定文化自信。无论缺了哪一把“钥匙”,中华文化的历史都将是不完整的,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愿意、也不允许出现的情形。

实现文化自觉,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为指导。诚然,任何文明都并非完美无瑕,因此,任何盲从和迷信都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为指导,有助于我们拨开文化的重重迷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在对待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现象时,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任性的,而是谨慎的,它能够自觉地去除糟粕、汲取精华,并在实践中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成功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因为他始终秉持自觉、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为指导,我们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弭文化认知上的无知、迷信与盲从。

坚持理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统一,不断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能力

培育文化自觉,要坚持理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研究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及时把握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有力应对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做到理论、问题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相互支撑。譬如各地文化部门针对各地优秀非遗文化在高校普及度不高、认知度偏低等现象及时开展的系列“非遗文化高校行”,就是一个明智之举。相信这一活动能够拉近非遗文化与高校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可以近距离学习和交流(包括影片展播、现场节目展演、文化专题讲座等),在高校师生间积极营造出“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共享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人人呵护文化”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师生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这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拓宽师生的文化视野、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也能够通过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文化自信,从而更有力、更有效地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促使人们自觉参与、自觉保护、主动传播和积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此外,各地政府还可以考虑在高校设立非遗文化工作坊、非遗文化代言人等,最大程度地把学术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践发展有机结合。

培育文化自觉,要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不断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能力。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哲学应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与社会发展、人类命运息息相关。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普及哲学常识、培养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并非遥不可及之事。通过普及哲学常识、培养哲学思维能力,进而培育文化自觉,让自觉反思、善于批判与勇于自我批判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认知文化,不断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能力,以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陈先达先生曾说过,“文化自觉是一种对文化的哲学反思。不建立在哲学反思上的文化自信,往往容易陷入盲目自大”。③当然,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时间,并需要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

(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6JDSZK031)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1日。

③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光明日报》,2017年6月12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