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媒体怎样更好地传播公共信息

核心提示: 在新媒体成为当前社会主流的信息媒介、民众意识受到多元意识形态冲击的背景之下,对民众情绪进行良性引导刻不容缓。通过科学利用新媒体,进行公共信息的规范化、多样化传播,正确引导民众的情绪,不仅有利于社会风气积极向好发展,也能提高媒体的社会声誉、影响力,从而取得双赢效果。

【摘要】在新媒体成为当前社会主流的信息媒介、民众意识受到多元意识形态冲击的背景之下,对民众情绪进行良性引导刻不容缓。通过科学利用新媒体,进行公共信息的规范化、多样化传播,正确引导民众的情绪,不仅有利于社会风气积极向好发展,也能提高媒体的社会声誉、影响力,从而取得双赢效果。

【关键词】公共信息  新媒体传播  媒介素养  内容设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电子报刊、互联网传媒、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显著的高效率,又降低了信息获取难度、拓宽了民众的认知视野,逐步成为公共信息的数据来源与传导中心。毋庸置疑,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流行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的公共信息传输媒介,已经能够对民众的认知思维、精神意识产生足够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强化其对于民众情绪的积极影响、正确诱导,从而实现社会风气积极向好与新媒体产业健康发展的协同共进。

当前公共信息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信息过剩现象日益突出。就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社会消费需求的阶段性态势而言,信息过剩是媒体行业内部无序竞争态势加剧、受众需求不断多样化等多重作用下的必然产物。而其反映到新媒体上,则是公共信息的过载导入与输出。尤其是在门户网站、论坛以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中,公共信息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常见的经济、民生、健康、教育等领域,而是越来越成为各种碎片化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往往缺乏基本的逻辑性,通过拼凑、拷贝、抄袭等手段被直接“拿来”,以营造一种信息繁多、选择多样的假象。而对于民众来说,这种过剩的公共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公共信息内容重合度较高。新媒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前社会公共信息的主导载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高效的传输效率、精准的数据展示以及独特的解读视角。而在“短平快”思维的影响之下,不少新媒体忙于堆砌信息、获取阅览流量,对于公共信息的分类、展示,普遍都倾向于集中、压缩,希望信息能够反复、循环利用。所以,不少新媒体都在信息筛选上存在一定不足,突出问题就是信息板块设置重叠、缺乏区分性,难以为民众提供及时、有用且新颖的信息内容。

泛娱乐化、同质化倾向愈发明显。在商业化开发与浮躁心理产生融合的刺激之下,寻求立意的开放性、形式的简单化以及内容的轻松化,都使得新媒体更倾向于将娱乐化作为公共信息的采集、展示的重点,以快速实现信息价值到经济效益的转化。而在这种短期牟利思维的影响之下,同质化现象自然也不可避免,其对于信息真实度、客观性的审核与管理,当然也难以有效保障。这就使得新媒体公共信息内容的严谨性、精准性、全面性均遭到较大削弱。

提高公共信息传播者素养

媒体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传播意识。随着民众公共意识的不断提升,社会对群众类公共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此类信息的传播,新媒体往往缺位。如此,新媒体的公共信息供给同社会信息需求之间便存在矛盾,其反映、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新媒体的传播工作者应当确立严肃、科学的传播意识,着力优化传播方案,使其能更加全面、平衡,且能互补、协同。

传播者应着力优化传播思路。当前,公共信息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表现出信息源单一,但媒体却众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传播者不妨下功夫做好新闻的评论和专题策划,对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共问题,如民生、健康、教育等进行探索,引起民众的关注与共鸣。考虑到当前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工作者普遍形成了偏于被动、缺乏开拓意识的惯性思维,故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响应广大受众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推出更全面、更实用的公共信息资讯。

传播工作者的业务素养需得到全面提升。一线的新闻工作者都有深切体会,多数受众对于新媒体传播公共信息的现状、趋势等问题认识较浅、所知不多。而媒体工作者对公共信息需求城乡受众之间的差异实地调查较少,往往仅仅通过收视率来判断信息的传播效果,显然有失全面。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全面提高业务素养,能够对新闻制作做详细谋划,对受众需求进行准确而详实的调查,并能畅通地同受众进行互动式交流,据此对公共信息进行细致而准确的编辑,养成科学而积极的职业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

受众作为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者应提高媒介素养。当前民众普遍通过电子报刊、互联网传媒、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方式,从受众变成传播者。基于此,受众要畅所欲言,借以丰富公共信息的传播内容,赋予新闻评论鲜明特色。同时,因为任何新媒体用户都可作信息的发布者,信息发布把关人的作用大大弱化,网络管理者自然会力不从心,信息质量有可能会降低。受众借力新媒体传播公共信息时,要着力规范自身言论,在新媒体上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微信朋友圈、论坛等,使其成为高效、开放的交流平台。

完善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内容设置

完善公共信息传播内容的体系设置。毋庸置疑,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门户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在当前公共信息传播中占有主流地位。而对一些知名度更大、受众影响力更为广泛的垂直信息传播载体,则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新媒体的版本、内容设计上,媒体人需要积极开设以经济、民生、教育、医疗、卫生等与民众关系密切的信息版块,并添加到导航栏突出位置,努力引导公众去关注和重视。不妨先了解不同年龄、职业的民众对于公共信息的分类偏好,依据其实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整相关的内容专题,建立具有特色的资讯系列。

加快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内容的优化。以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为主的信息设备,是当前覆盖面最广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在这些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内容改进上,需要兼顾体验性、实用性。社会动态领域的新闻要尽力增添,并对图文、视频的修饰尽力细化,努力提升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同时,也要在资讯导读栏、系统分类、联络方式上进行调整,号召民众围绕相应的新闻主题展开公开讨论、各抒己见,使大众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其中,分享意见、凝聚共识。

改进数字化电视新闻传播内容的操作。应当更加科学、系统地管理电视台的类别,依据民众对于公共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划分电视台在新闻类别上的各自侧重区域。需要努力探索更为灵活的参与互动模式,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主动加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交流之中,以聚合更为全面化的社会建言形式。促使观众群体都能参与到对于焦点问题的讨论之中,并与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嘉宾进行即时性的看法交换、意见交流,继而形成具备共识性的积极理念和合理对策。

优化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的制度环境

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管理、引导职能,制定宏观性的发展政策,对于新媒体传播公共信息的宗旨、原则等加以明确,提出具体要求,努力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媒体传播观念。要持续加大对于新媒体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信息传播的硬性设施,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对群众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经费支持。

通过政府政策的调整、完善,逐步建立起对于各类新媒体的制度引导体系,形成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线下的互动交流活动,确立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号召民众利用各类新媒体,参与到现场的沟通、问答、咨询、建言等流程之中。让民众发表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诚恳建议,汇总形成共识、对策,从而营造开放包容的公共信息传播环境。

(作者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杨英法:《“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②赵娟:《浅析新媒体的发展及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新闻传播》,2015年第20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传播   媒体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