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的产生,从长远考虑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需要从弱势群体利益公平保障机制、消极心理逆向引导机制及消极心理社会干预机制等方面建立引导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
【关键词】转型时期 弱势群体 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社会各阶层利益日渐分化。社会弱势群体积极的心理因素在不断提升且日渐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部分消极因素也不容忽视。众所周知,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不仅仅是经济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精神、心理上的疏导。
转型时期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的表征
相对剥夺感较为强烈。相对剥夺感作为一个群体性的心理感知,从心理学上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具体而言:第一,认知层面的剥夺感。即弱势群体如何认知自身,以及在认知过程中参照群体的生存状态。在信息时代,信息多元而复杂,可能会让弱势群体产生自我认知的混乱,如果选择的参照群体不当,这种相对被剥夺感就会日渐强烈。第二,情感层面的剥夺感。弱势群体在认知上产生的偏差,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负面情绪影响,可能会导致其有较强的社会挫败感甚至有被社会抛弃的感受。第三,行为层面的剥夺感。在认知、情感上产生负面错误的情绪之后,其日常行为就可能会渗透仇视社会的心态,甚至会产生反社会的情绪,有引发社会冲突的潜在危险性。整体上,植根于弱势群体内心深处的相对剥夺感,实际上是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照,也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一种体现。该心理使得弱势群体认为其本应该享受的资源和福利被他人所占有,易导致其产生过激行为。
政治信任感相对不足。客观而言,我国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成员并不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能力。但是因为其整体经济状况的贫困以及占有社会资源的匮乏,迫使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而不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如此就会促使他们自发的远离政治权力,沦为社会政治中的沉默阶层。弱势群体在转型时期面对生存的压力,在精神上对基层政府和组织有一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基层的村委会、居委会、基层党委和政府在这方面的功能发挥不太到位。加之个别基层组织和政府存在腐败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弱势群体对政治的信任感,使其感受到无法依靠基层组织和政府的力量来改善自身的处境,对未来生活信心不足,由此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异化。
自我效能感相对不足。所谓的自我效能感,简而言之就是弱势群体通过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来获得经济、社会地位的效能。显然,弱势群体在社会资源占有、职业技能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无法实现其预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由此带来了自我效能感的不足,对社会产生失望情绪,有较强的挫败心理。当弱势群体成员长期无法通过合法途径和努力实现预定目标,很可能就引发其通过违法手段以达到目标,比如通过偷盗、诈骗等形式来实现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状况的改善。个别弱势群体还可能会对社会制度及分配机制不信任,进而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总体看,弱势群体严重的自我效能感不足可能会对社会固有秩序产生破坏。
引发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的成因分析
市场经济带来的部分负面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同时,其负面的影响也在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利益主体通过各种非法的或是不适当的手段侥幸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这种不合法的获取财富的途径,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具有强烈的负面示范效应,也可能错误地成为弱势群体满足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手段。此外,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各种城市病、贫富差距拉大、医疗问题、就业问题、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尽管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力求解决这些问题,但难度大、用时长不可避免,由此造成弱势群体对于社会不公感受持续加剧,相对剥夺感渐强。
社会改革所引发的部分负面影响。社会改革是一个涉及到社会体制及公平正义机制建立的过程,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当前,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期望值与政府改革的难度和速度存在差距,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流动机制僵化等现象长期存在。由此,导致了弱势群体对社会体制效果普遍感到迷茫。
社会传媒职责错位所带来的不当影响。社会学研究表明,相同背景或是处于相同处境的人之间由于某些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在情绪上容易产生相互的模仿和示范效应。个别社会媒体热衷于对弱势群体“弱势”生活的极力渲染,当媒体将弱势群体的极端行为和心理当成是一种猎奇式的新闻来报道时,就会对其他弱势群体成员产生不良示范效果。社会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猎奇式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职责的错位。大众传媒应该为各个阶层民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帮助,并倡导社会正能量。在对弱势群体干预和报道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感,做出客观、理性的宣传。
建立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的防治机制
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公平保障机制。就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而言,包括两个基本的维度:从负面维度看,当前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容易处于缺失或受损状态;从正面维度看,各级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采取了最大的力度,努力保障弱势群体的各方面利益,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建立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的利益公平保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担负起主要的责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构建其利益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首先从经济上,要在弱势群体现有的经济利益保障体系上,扩大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的覆盖面;其次在政治上,积极探索和改革现有的选举制度体系,扩大弱势群体在政治上的参与度,完善现有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最后在文化上,要推进文化下乡及文化创新,积极建构和发展弱势群体的文化关怀机制,做好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服务工作。
建立弱势群体的消极社会心理逆向引导机制。如前所述,社会弱势群体容易具有“从众”心理,相互之间具有感染效应,因此需要建立其社会心理的逆向引导机制。具体而言:第一,要积极发展和培育各类社会新型组织体系,发挥这些社会组织部门贴近群体的优势,对弱势群体的消极心理进行疏导;第二,积极完善基层组织体系职能,如基层党委、工会、村委会、居委会等部门的职责,发挥这些部门在疏导弱势群体方面的独特作用;第三,积极关注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的网络动向,对其正面心理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
构建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的社会干预机制。疏导社会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不仅仅是经济、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目前,我国需要建立专业的消极社会心理的社会干预机制,推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体而言:第一,加强社会心理学在弱势群体消极社会心理咨询、矫治等方面的应用,按照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给予专业化的引导;第二,在农村和城市基层社区建立专业性的弱势群体心理咨询及矫治机构,通过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来消解弱势群体的极端情绪,做好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及重点人员心理跟踪服务。
(作者为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郎晓东:《多元化语境下的信仰危机解读》,《人民论坛》,2011年第24期。
责编/高骊 谷漩(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