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经济、社会和心理问题,要倡导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互助组织、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消除差别,使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城市融入 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迅速增多,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困境,不仅与自身能力有关,更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有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性特征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有能力在城市购买住房,大多依靠租房居住,而且只能选择房租比较便宜的城市郊区或城中村。城市郊区成为许多外来务工者的聚居地,是大城市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当前,我国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一是文化程度较低。外来务工人员以小学和初中教育程度为主,年轻一代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一些初高中毕业生,年长一代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出生于60年代,他们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
二是所从事的职业大多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为主。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在一些建筑工程和私人企业的一线工作,管理层和高层主要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职业分层与受教育程度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是社会交友圈子的地缘封闭性强。外来务工人员较少接触流入地城市本地人,其社会交往圈子主要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
四是人际关系不融洽。有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本地人难以和谐相处。一方面,有的城市人觉得外来务工人员素质不高、不讲文明;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极不自信,觉得与城市本地人有较大的差距,不敢主动与城市居民交往。久而久之,两者之间会产生交往的鸿沟,阻碍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五是内心存在“排异反应”。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上已经融入城市,但是在他们的内心还有“排异反应”。这种反应来自于他们自身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城市对其包容性的欠缺。外来务工者在就业、劳动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不同,在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困境
经济收入低。当前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大约在1500—4500元左右,主要以小吃摊主、电动车拉客者和小卖铺店主为主,收入不稳定,生意不好的时候会入不敷出或是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开销。而“举家式”人口流动增加了消费人口数量,降低了家庭消费水平。另外,女性人口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职业选择机会更少。
身份融入难。当前我国城市外来务工者大多没有城市户口,城市归属感差。虽然目前一些大城市开始放开户籍限制,允许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但相关限制条件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还不具有可行性,而且由于农村宅基地等现实问题,许多农民工也并不愿意在城市落户。
心理融入差。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融入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总体上年轻一代外来务工者的城市融入愿望更加强烈,更加希望能够在城市扎根。而年长一代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愿望比较低,拥有落叶归根想法的人比较多。
融入困境原因多样
一是消息来源单一。大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所处的信息接收环境比较闭塞,基本都是靠手机来接收讯息,并且很少关注国家新闻和社会发展动态。消息传递更多是靠同事或老乡之间口耳相传,信息闭塞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对于流入地的情况不够熟悉,与当地社会生活脱节。
二是职住变更快。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居住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方便上班,如果更换工作就会离开当前居住地。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更换频繁,搬家频率也较高。频繁搬家使得他们很难和当地人建立稳定的联系,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三是维权意识淡薄。外来务工者通常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很少注重条款细节,这使得在侵权事件发生后,外来务工者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加困难。
四是缺少市民支持。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城市中,所享受的资源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容易产生自卑感。城市外来务工者与当地人大多仅限于工作上的接触,由于缺少城市市民的支持,让外来务工人员很难融入到城市当中。
完善机制需多措并举
要在制度和法律上赋予外来务工者与市民平等的公民权,促使外来务工人员更加乐观地看待自己,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城市融入条件,积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
第一,倡导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互助组织,汇聚务工者的利益诉求,在外来务工人员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为务工者提供依托,帮助务工者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外来务工人员有一个能够通畅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通道。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平等就业是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首要前提,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消除就业隔阂,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注重信息传达。社区可以在辖区内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立宣传栏,也可以与城中村的房东建立一个有效的联系机制,使相关信息能够更加有效地传达到务工者。
第四,营造和谐氛围。提倡城市居民应该公正、客观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建立务工者心理健康组织,为务工者进行心理疏导,疏解不良情绪,多举办文化活动,丰富其精神世界。
第五,完善相关机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着力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在户籍制度、社保、医疗、就业、求学等方面消除“隔阂”,让城市发展红利普惠到外来务工者的身上,让外来务工者享受“市民待遇”。
(作者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KFKT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卢海阳、梁海兵、钱文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政策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7期。
②梅亦、龙立荣:《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③邓秀华、丁少洪:《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青年探索》,2010年第3期。
④朱考金、吴磊:《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⑤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