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应该立足于其根源,从城乡二元体制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通过城乡一体化来重新界定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就是要将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工业、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差别对待。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土地 农村空心化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的片面性,导致了农村人口单方面向城市流动,同时也让农村的人力、土地及公共服务出现空心化现象。因此,需要立足于城乡一体化,积极探寻破解农村空心化的路径。
农村空心化困局的特征
农村土地荒芜化。农业生产极易受到气候、市场等风险的影响,相较于其他的产业部门而言,农业是风险大、收益低的产业,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自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长期分割式的小块经营,无法实现其规模效益。加上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务农收益仅仅只能满足农民家庭成员基本的生活需求,并无太多的收入积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基本上是老人、女性及儿童,这些留守者受年龄、身体、文化程度上的限制,难以从事负荷高和技术含量高的农活,只能从事维持其温饱的基本农业劳动。因此,农村土地必然会出现“撂荒”现象。
农村人力的空心化。正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从而使得农村人力资源出现空心化现象,这就让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如农业水利灌溉设施、防洪抗旱设施、村庄公共道路设施等,很难集中人力来进行维护与改造,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差。笔者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调研期间发现,越是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其青壮年流失率更为严重,在部分村庄,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占到了村庄总人口的50%。当然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郊村,其外出务工人员尽管也比较多,但部分偏远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会选择租住在这些城郊村中,城郊村的常住人口才总体超出了其户籍人口。
农村公共服务的虚无化。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服务的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改善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条件,提高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尽管如此,由于人口的流失,少数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使得少数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处于虚无化。此外,还有个别村庄的道路、水电管网、乡村卫生所、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也基本荒废,无法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农村公共服务的虚无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农村空心化困局的主要风险
导致村民自治主体处于缺位状态。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也是村民行使当家作主的一种制度方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干部是应该由具有选举资格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如此,村干部是受村民委托来行使村务管理权的,但实际上享有村务决定权还是村民,村民是真正的乡村治理主体力量,村民可以对农村事务行使真正管理权和监督权。然而,在实践中,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一些农村选举连人数都无法达到法定标准,更无法行使其真正管理权和监督权。而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女性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政治参与热情不足,很难参与到村民事务管理中。这样一来,少数农村地区几乎是村长一人治理,这显然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初衷不相符。
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城乡差距。究其原因,就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撂荒无人耕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背景下,农业要不断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如果没有大量的能够具备学习精神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难以取得成就。更重要的是,农村土地撂荒的增多及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外流,威胁着农业经济的活力,从长远看更是危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引发一定的农村社会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空心村的出现,都使得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女性缺乏应有的照料、关爱、陪伴及精神安慰,导致他们在心理、教育、安全、思想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危及到家庭的稳定,家庭不稳则社会不稳。
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转。农村基层党组织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加剧,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转。具体而言:第一,农村党员的流动性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党员进入城市,而留守在农村的党员日渐老龄化,给农村基层党建及党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困境;第二,大量农村党员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决策机制瘫痪,影响党的政策及相关决策的执行;第三,外出党员的增多,其价值观也日渐多元化,加上少数农村地区缺乏对党员教育的常规机制,可能会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农村空心化困局破解路径
客观而言,如果从根源上追溯,农村空心化主要是由城乡二元体制所导致的。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困局,传统的政策导向就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倾斜及采取一些扶持措施。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地方依然是贫困的,空心化现象也没有得到缓解。因此,要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应该立足于其根源,从城乡二元体制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通过城乡一体化来重新界定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就是要将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工业、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差别对待。通过政策的改革及供给,破除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为政策障碍,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魔咒。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革户籍制度。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已经连续下发了多个文件,要求加大户籍改革的力度。如今,已经有十多个省市区取消了城镇户籍和农业户口的限制,实行统一的户籍登记体系。客观而言,这项改革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并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本身的问题,还包括了其他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政策,特别是大力推进农村养老、医疗保险改革,实现与城镇养老、医疗保险的对接和统一。只有这样,户籍制度改革的效应才会被放大,城乡一体化进程才会加速。
第二,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在很多地方,对于城市和农村采取了不一样的支持政策,政策的支持方式、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其实也是一种人为的二元分割。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打破这种分割式的政策思维,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同时要积极鼓励城市的企业到农村地区投资,并对这种投资行为给予优惠政策,进而推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第三,改善政策环境,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的一种回流状态,可以大大缓解农村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面。对于很多农民工而言,这些人进城务工,背井离乡并非他们的本意,主要是迫于生活、生存的压力。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信贷支持等,鼓励这部分人回乡创业,将城市的发展模式、方法、技术带回农村,必然能够给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
(作者分别为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万秀丽:《精准扶贫视野下“空心化”农村治理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②郭德海:《以城乡一体化破解农村空心化困局》,《人民论坛》,2017年5月中。
责编/肖晗题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