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国企改革的突破口何在

核心提示: “三项制度”改革是关乎国有企业发展动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保证国有企业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举措。真正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就要坚定不移地解决企业冗员问题、严格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完全面向市场的人才招聘机制,还要切实解决企业承担非企业职能较多、社会保障不足等系统性问题。

【摘要】“三项制度”改革是关乎国有企业发展动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保证国有企业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举措。真正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就要坚定不移地解决企业冗员问题、严格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完全面向市场的人才招聘机制,还要切实解决企业承担非企业职能较多、社会保障不足等系统性问题。

【关键词】“三项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关系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

为了推动国有企业尽快适应发展形势,在改革中实现强筋健体,我国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在走完了顶层设计、立柱架梁等工作后进入了实施阶段。一方面,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等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宝钢、武钢合并,南车、北车合并,神华、国电合并以及轻工、工艺并入保利集团等,为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航母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以中国联通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无尽的想象力,国企改革在已经开展两批试点(共19家企业)的基础上,第三批试点的遴选工作已经着手启动。此外,2017年底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向公司制转变,2019年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移交,以及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这轮国有企业改革可谓力度空前。但是透过以上大事件,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那就是真正改革和落实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

“三项制度”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员工积极性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确保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活力。但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国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过度介入影响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动力,加之在行业良好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企业不愿改革的情况,使得原本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三项制度”改革最终变成了“口头禅”和“裱糊纸”,落实起来千难万难。尤其是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国企,反而在“三项制度”的改革上陷入了停滞阶段,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却出现了员工能进不能出、正式员工与劳务派遣人员同工不同酬、企业收入分配无法有效激励全员积极性等问题,进而形成了冗员与新的用工需求并存的局面。要确保本轮国企改革取得最终成效,真正解决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的问题,就需要以“三项制度”改革和落实作为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风向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项制度”改革落实的关键是坚决执行、确保落地

“三项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并不复杂。一是在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尽快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二是在企业用工制度改革方面,尽快建立职工择优录用的机制;三是在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尽快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机制。

在具体实施方面,也要形成相关的经验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关键是尽快动起来,将“三项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改革要讲究主次轻重和先后顺序,否则就达不到改革的目的。从优先度来看,应该是“冗员出”为先,“严格考”次之,“市场入”为基,而其核心和前提就是对企业管理层实施严格的业绩考核,企业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契约精神。

所谓“冗员出”为先,就是坚持企业不留多余的人。如果人员不能为企业的盈利作出自己的贡献,那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冗员”,就应该出去。国有企业处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如果因为对“冗员”的所谓负责导致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就是对国家和人民最大的不负责。而且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把“冗员出”放在首位,才能让那些试图“混日子”的人有所警醒,真正以企业为家,自觉提高职业技能,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而不是把企业当作可以随意而为的地方。当然有些冗员是因为企业转型发展所致,对于这种因发展导致的冗员要有所区别对待。

所谓“严格考”,即严格运用考核结果,不断提升绩效考核的作用。当前的国有企业基本都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人员管理制度和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单位,绩效考核结果并没有得到应用,更谈不上进行相应的奖惩。一些管理者为了体现所谓的“人性化”,只要是企业总体利润完成,就对没有完成绩效的单位和个人视同完成。这导致了制度的失效,因为没有严格兑现,必然会伤害年度考核内积极工作的个体,制度权威部分或完全失效,最终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更谈不上持续改进提升。

最后是“市场入”。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是不缺员工的忠诚度,要让这种忠诚度从依赖稳定的自发性转化为献身企业的自觉性,就需要打破员工身份限制,真正建立面向市场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方面解决创新动力不足问题,避免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陷入僵化;另一方面,选聘到更加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秀人才,保持队伍的先进性。

“三项制度”改革落实必须解决系统性基础性问题

一是解除利润上缴、合规经营企业之外的社会责任,释放企业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不同于民营企业的是,除了企业自身发展和生产运营成本外,利润直接流向国家,最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其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将企业经营好。但从现状来看,国有企业实际上还有相当多的责任,尤其是就业、维稳等责任,更是让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相比民营企业家多了一份政治压力。因此,要真正解除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后顾之忧,就需要为经营者减掉这些不必要的负担,让企业管理遵循其本来的规律,真正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各项工作,根据实际需求缔结或解除劳动合同。

二是管理层全面实施市场化选聘和绩效导向。管理层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对其全面实施市场化选聘和绩效考核是促进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关键。只有对领导层全面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管理,才能促进其切实落实“三项制度”改革,根据企业需求和发展选聘适合的人才。

三是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针对性解释来强化监管执行,堵住企业违法用工渠道。应将劳动关系的构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政府应重塑在国企用工制度改革中的“角色定位”,给予普通劳动者公平的就业与薪酬保障。

四是积极发展政府及社会组织机构相关职能,唤起员工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对员工权利受损和实现再发展进行有效救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应当大力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培训提升职能,为暂时无法适应发展新形势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就业帮助,多研究实施类似于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可以领取补贴这样的措施,推动设立便于职业技能提升的社区大学,助力劳动人员不断提升自我。同时,以地方工会为主的社会组织机构要真正发挥作用,积极维护好员工的正当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三项制度”改革不变形、不走样。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基地项目“陕西‘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JZ03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华网,2015年9月13日。

②《坚定不移把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新华网,2016年11月13日。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国企改革   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