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评论 > 正文

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河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河南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书记 焦国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一重大判断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尤其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做出的,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释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一致的,是直面新时代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就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区域、城乡等发展不协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放弃速度和数量扩张偏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得到的启示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9%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目前的6%—7%,但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明显,经济发展的质量显著提升,与发展质量有关的多项指标不断改善和提高,呈现出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收入增加、结构优化的良好格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趋缓,稳中向好,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产业势头强劲、新经济加速成长,经济结构调整正逐渐走出阵痛期、步入收获期,创新发展释放强劲动能,协调发展使经济更趋稳健,绿色发展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真正需要的发展。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未来蓝图的设计,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近年来保持在6.7%—6.9%区间,中高速增长态势明显;2013—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保持在10%以上,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速度加快;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创业创新、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加快发展,新动能接续崛起。这既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表现,也是我国经济向新阶段发展的标志。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实现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才能突破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瓶颈制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要引导资本及各类要素向振兴实体经济聚力。一是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谋篇布局,既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和壮大新动能;二是围绕“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攻关克难,既要发展具有国际标准和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要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四是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五是激励创新创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一方面,要依靠“基础创新+应用创新”,针对我国在应用创新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短板,通过打造“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这四个方面的应用创新体系,来加快促进以“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为内涵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围绕当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任务,即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以及培养各种类型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创新型国家的推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也就谈不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三农”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政策亮点,就在提出了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外,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工作。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要根据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要用各种扶持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对西部地区,应强化举措推进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其崛起;对东部发达地区,需要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优化发展。同时,鼓励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改革任务,是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围绕这两大重点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改革举措。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将继续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一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三是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四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