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常修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蕴含人类文明价值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举办后,在智库界引发反响。围绕研讨会的主题,专家学者持续展开讨论。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阐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不仅对中国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意义,也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十九大报告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果。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多处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蕴含着宝贵的人类文明价值。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在新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对中国来说,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原理如何与本国现实相结合的问题。当今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因此,在现阶段国情条件下,存在如何科学把握或者说界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命题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中没有使用“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而是使用“不断促进”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解决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此岸”,到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彼岸之间,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和实现机制问题。通俗点说,就是解决了走向光辉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果。

从人类文明角度研究,“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世界意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基。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并鲜明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的“新四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正在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但是也要看到,当今世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加剧,人类仍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得更加迫切。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事业。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需要“五线推进”: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安全上,要协商对话;经济上,要互利多赢;文化上,要包容互鉴;生态上,要环境友好。其中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的根基、共同的话语问题。

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三个“超越”,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如何真正做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三个“超越”,其根基是什么?

笔者认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成为共同的根基和共同的话语之一。

当代世界,人类日益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96)》指出,人类应避免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即:无工作的增长,指经济增长未能创造足够多的工作岗位,甚至恶化了就业形势;无声的增长,指经济增长未能带来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可能性;无情的增长,指经济增长导致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财富的扩大带来了新的贫困阶级;无根的增长,指经济增长对文化多样性造成破坏;无未来的增长,指经济增长对生态、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这里涉及“人的全面发展”五大方面:人民的“业”、人民的“声”、人民的“情”、人民的“根”、人民的“未来”。近年来“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新理念新方略应运而生,这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新趋势。

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是与人类现代发展的基本趋势相吻合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了在人类文明问题上三个“超越”的根基问题以及相应的话语问题。

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我们应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开展文明交流,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加强文明互鉴,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促进文明共存。这有助于消弭人类之间的“文明隔阂”,战胜人类之间的“文明冲突”,也能够克服某些人群的“文明优越”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作者:常修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