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一种精准扶贫新体系,是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及产业的开发,提升农户的内在发展动力,进而带动其脱贫。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成为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政策、产业、发展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 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而乡村旅游扶贫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一种创新形式,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扶贫的方式与手段。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方式仍较为单一,缺乏异质性及发展的持续性。因此,在正确认知乡村旅游扶贫价值的基础上,需要创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乡村旅游扶贫可以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力
从名词上溯源,乡村旅游扶贫是来自于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概念。但乡村旅游扶贫并不是对精准扶贫的简单套用,而是要求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旅游资源,将国家所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贯彻到乡村旅游领域。客观而言,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部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一定的重合性,因此能够建立乡村旅游与扶贫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将旅游扶贫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乡村旅游产业及资源所释放的辐射效应可以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力,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模式,是基于旅游产业、旅游资源的内生性扶贫模式,与救济扶贫、物资扶贫、财政扶贫及金融扶贫等外来的“输血”扶贫模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外来“输血”模式的扶贫是“授人以鱼”,而乡村旅游扶贫是“授人以渔”,通过产业发展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产生经济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双重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农民生存的基本方式。实际上,农业领域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农耕的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短期度假游的一种基本方式。因此,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与相关产业,自然就可以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我国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政府对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提供了诸多支持,提升了乡村旅游扶贫效果。第一,教育支持。由地方政府出资,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与综合素质。第二,资源支持。各地政府大力发展和完善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卫生、医疗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第三,宣传支持。开展网络、计算机下乡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在乡村旅游与扶贫关系的认知上存在误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提出时间较短,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经营户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期发展规划;在经营手段上缺乏创新,没有相应的营销推广策略与技巧;过于注重量的增长,不注重质的提高,跟风现象较多,缺乏地域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布置城市化、景区化,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在错误的经营理念下,很多旅游经营户及旅游经营企业不注重营销,就更谈不上体验营销,没有将体验营销的要求与旅游景点规划、景点设计等结合起来,同质化现象较多,对于游客而言没有特色,影响了扶贫的效果。
开发的无序性影响了扶贫的效果。乡村旅游就是利用乡土田园风光、人文民俗环境及自然资源,向民众提供农家文化体验及农家生活参与的旅游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当地的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实际,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扶贫效果而急功近利,在景观设计上突出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导致乡村建筑毫无特色,与其固有的民俗、历史文化不相协调,与城市环境差别较小,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无法体验到乡土的原生态与真实感。这不但未能提升旅游的效益,反而增加了开发的成本,与扶贫的目的背道而驰。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创新路径
发挥制度与政策的合力。乡村旅游是一个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产业,而乡村旅游扶贫更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因此,在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制度、政策的合力,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制度供给力度。简而言之,各地应该以扶贫办公室、旅游局为主体,推进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户之间形成联动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住建、交通运输、环保、工商等部门的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政策供给、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环境保护等的合力,推动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精准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覆盖面与成效。
推进多种产业融合,构建旅游扶贫产业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扶贫任务,最核心的就是要将乡村旅游产业与资源进行整合,重新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乡村旅游产业在扶贫过程中可以与多种产业进行融合,比如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通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广销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凸显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乡村旅游扶贫在提升扶贫效果、扩充扶贫形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内生发展。但旅游产品及景区规划结构单一、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我国确实存在。如果乡村旅游不能够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因此,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应该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低碳、环保、创意、本土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在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凸显本地元素,充分整合资源、文化、产业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旅游潜力,积极促进旅游产品及扶贫模式的创新,在实现“生存、生活、生态”融合的基础上,打造一大批乡村扶贫旅游示范村庄,促使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
推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化,构建营销平台。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可以打造“互联网+旅游+扶贫”三者结合的模式。各地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成立乡村旅游营销合作组织,提升乡村旅游的扶贫效果。首先,明确村庄及农户在乡村旅游中的角色,通过乡村旅游营销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做好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统计,分析其贫困的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如遇到变化,应该及时调整措施。其次,利用互联网平台,将贫困户、贫困村信息与社会的帮扶资源进行对接,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群体倾斜,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能力,帮助贫困人口走上内生性脱贫道路。最后,利用营销平台构建乡村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建设乡村旅游产品在线预订系统,拓宽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增加贫困村、贫困户的旅游收入,使其走上致富之路。
(作者为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罗云艳:《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9期。
②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年第6期。
责编/杨鹏峰 孙渴(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