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总书记缘何反复强调家风

核心提示: 家庭文化、家风建设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要重视家风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使其植根于精神,体现于行动,让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誉满天下的中华民族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成就。

【摘要】家庭文化、家风建设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要重视家风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使其植根于精神,体现于行动,让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誉满天下的中华民族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成就。

【关键词】家风建设  文化传承  家庭文化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家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连接起来,将家庭管理与从严治党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把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不仅延承了“齐家治国”哲学的精髓,也拓展了治国理政理念和思想的内涵。

国家的根本在家庭,治国要治家

家风建设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是以圣贤楷模为基准,以家训、家规为保障,世代相传而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品格和精神,表现为一系列家规、家训、家书、家道、家教,其中蕴含着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的文化基因。家风维系一个家族的发展和繁衍,有好的家风延续,是维护邻里之间、乡党之间秩序的基础。

现代社会急速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和嬗变。但当人们追求社会名利、困惑于家庭教育、纠结于邻里和谐之际,蓦然发现深藏于乡间、里弄中的家训、家规却述说着各种真谛和答案,这也是传统文化能够复兴的重大原因之所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品性道德形成的摇篮,是家庭成员秉持规矩健康成长的港湾,是涵养正能量的细胞和源泉。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盛赞他们的事迹:“温暖了人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家风是公序良俗的基础,社会和谐从家庭开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好家风是连接人际关系的纽带,推而广之是形成公序良俗的基础。家庭当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外延至邻里便亲仁睦邻,外延至乡党之间就是治国齐家。好家风的纵向传承,代代相传,确保子孙后代健康成长。从治理社会的角度看,“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社会治理的终结目标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是大同状态。

传统文化讲求推己及人,由做人做事诚信为根,然后本立而道生,则可“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只一诚耳,少一不实,尽是一腔虚诈,怎得成人”的诚信立人;“勿以欺交友”“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的诚信交友;“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契约,时刻不易”的诚信经商;“为政必以风化德礼为先,风化必至诚为本”的诚信从政。诚信的家教家风涵盖修身、交友、经商、从政方方面面,给人以无形的力量,也促进诚信好民风的形成与传承。《郑氏规范》中要求家人“和待乡曲”“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六尺巷的故事成为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由家庭和谐到社会和谐,再到世界和谐的“美美与共”,本身中华民族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却也完全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追求和秩序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注重每个家庭的家风建设,模范家庭积极带动,形成全民参与好风气。领导干部带头引领,做好楷模和标杆,形成清正廉洁好政风。

家风是文化的载体,核心价值观要落在家庭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道德风貌,好家风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通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成形,在岁月中积淀并代代相传,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无价之宝。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求近果”解决了当下的社会矛盾和家庭问题,“以史为鉴”,从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重拾被国人忽视的家风、家教建设,既符合时代所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入时代特色,使传统家风文化重新焕发新活力。

家庭文化、家风建设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因此,重视家风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使其植根于精神,体现于行动,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誉满天下的中华民族,必将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成就。

家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家庭注重加强养正教育,好的性情和品行要从蒙童时期培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老师,好的风范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间习得的。以德持家、以勤俭养廉的教育。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从基本生活用度角度训诫后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教育后代“俭以养德”;中国近代战略家曾国藩坚持“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则传颂至今。树立勤俭家风,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走入社会,迈进仕途才会感念群众之不易,自会“不忍其诸子以富贵为乐”;唐代诗人罗隐推崇“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林则徐不为子孙留财,坚信“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历览先贤国与家,成有勤俭败由奢。开路留财是对子女的纵容贻害,教其为人之本、授其谋生正道才是对子女家人真正的疼爱,也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正人先正己,自上而行于下的教育。家庭是善恶、是非形成的关键之处,无论人性善恶,但教育是大事。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为家人下属树立好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好家风自然会形成标杆,带动自己的亲人、下属、同行,大家都注重家风的建设,进而带动更多的家庭,以家风促党风,带头真正实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党纪国法需要家规支撑,领导干部守规矩就要管好家庭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是进行规范教育的起点,懂规矩就是从娃娃抓起,“禁邪于未萌”。《礼记·内则》对孩童饮食起居的规矩,以及洒扫应对、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蒙童时期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一种养正教育,其楷模是“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相反,家庭失去规矩,则是破败的前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历史上有很多治家有法的名家,至今让人向往。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尚德明理,克己秉公的《孔氏祖训箴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蒙以养正”的良知教育;清代政治家纪晓岚“守正规直”的诗书传家。更有甚者如北宋名臣包拯立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的严厉家规,警醒后人,自此包家三代皆为百姓爱戴的清官。许多家训传承百年,升华为乡规民约,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的革命家的优良家风为今天领导干部修身治家提供了典范。毛泽东同志治家坚持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为家人定下严厉的“十条家规”,陈云同志要求家人“三不准”,朱德同志教育子女“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正家风则是全面从严治党中生动而具体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他还强调:“能不能过好亲情关特别是家属子女关,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现实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规定:“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第一次将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提高到党纪党规的高度,突出强调党员干部树立廉洁家风的重要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从制度建设上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出要求,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

以家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深藏在千百万个家庭中。“入则孝敬父母,出则效忠国家”,这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治家才能涉世,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母刺字,教其“精忠报国”,宋朝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不忘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治家格言》有“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教训。清朝名士林纾在《闽中新乐府》有云:“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家国情怀、复兴使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民族大义面前舍小家为大家,每每于民族危难之际挺起脊梁、奋起抗争,挽狂澜于既倒、济民众于水火。

2016年12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或许每个小家庭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但千千万万个家庭团结起来,以“家庭梦”为依托,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也就是说,“中国梦”最终要回归到每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身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江瑛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谈“家风”》,新华网,2017年3月29日。

责编/肖晗题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家风   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