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传统节日何以成为思政教育的大舞台

核心提示: 中国传统节日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内容而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生命意识;就形式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规范性、审美性和参与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从理论建设、仪式教育以及网络创新等三方面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内容而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生命意识;就形式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规范性、审美性和参与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从理论建设、仪式教育以及网络创新等三方面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传统节日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有的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同时也包括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节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本质而言,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为适应自然时季变化与人类社会生活节奏所创制的一种人文时间,人与自然的适应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节日积淀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为广大青年学生理解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民俗学视角。

以家庭亲情为本的人伦精神。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多以家庭为中心,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伦理道德,这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背景和儒家以“孝”为基础的伦理情感有关。一方面,农业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土地为基础,这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滋生出了浓厚的家族观念;另一方面,“孝”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良好的家庭人伦关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中华传统节日是培育大学生人伦道德的沃土,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

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生死问题是一切文化终极关切的焦点,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更直接体现了一个文化体系的人文关怀和生命精神。先秦时期,生命问题作为人生问题的核心,成为了诸子百家思考的重点。这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命哲学的主要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例如,端午节在关爱生命上表现得尤为鲜明。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命意识还表现为对逝去生命的怀念与尊重。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兼有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慎终追远和郊游踏青是其重要节俗活动,蕴含着人们对过去生命的追忆和对自然生命的欣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节日中关于尊重和关怀生命的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相关的习俗活动中,让他们从中学会欣赏生命、珍视生命和尊重生命,这实际上就是自然的生命意识教育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势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具有规范性、审美性和参与性等文化特点,亦能强化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规范性。中国传统节日的规范性是指传统节日能够引导、塑造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规范、伦理价值和行为方式。其一,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民俗活动,而规范性是一切民俗活动的重要特征。其二,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复性的时间节点和固定化的节俗仪式,教育工作者可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教育,使伦理道德、行为价值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

第二,审美性。中国传统节日的审美性是指节日本身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能够寓理于情。其一,传统节日的产生与发展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人物轶事。例如,七夕节通过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其二,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名篇佳作众多。节日文学的发展,不仅在节日内涵的定型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窗口。秦观的《鹊桥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皆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三,中国传统节日往往通过艺术化的节俗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比如,贴春联,春联以严谨的格律、雅致的韵味、深邃的寓意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民众喜爱。中国传统节日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能够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和能动性,将外在灌输性教育与内在主动性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著增强。

第三,参与性。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多源于民间社群活动,广大民众能够自觉地参加各种节日仪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型特征。时至今日,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可以说是海内外华人普天同庆。可见,传统节日在群体性参与的广度、深度,以及覆盖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依托传统节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

依托中国传统节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依托中国传统节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理论建设、仪式教育和网络创新等三方面建构有效机制。

首先,要立足高校理论阵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是我们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心理基础。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中国传统节日相关内容融入两课教学。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传统节日,摈弃落后守旧的风俗习惯,继承发扬适应时代需求的节日文化资源。其三,高校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应积极收集、整理、研究传统节日资源,特别是对于高校属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资源,要加以开发、整合、利用。找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催生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学术理论成果。

其次,重视仪式教育,重建传统节日的礼俗传统。仪式不仅是传统节日内在信仰与价值观的外观或载体,也是它们最为简洁、抽象的表达。我们亟需在传统节日约定俗成的时间里,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打造具有仪式感的系列传统节日活动,让青年学生的情感、信仰在节日仪式中得到顺利表达。其一,重视传统节日的象征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别于课堂灌输的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民俗知识,使其通过节日象征物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味道。其二,重构传统节日的仪式。传统节日的仪式活动不能丢弃,在原有的节日仪式基础上,高校应结合自身独有的校园文化,革新节俗仪式,增强节日的大众娱乐性和节日民俗气息。其三,关注节日仪式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特别关注传统节日中和谐自然、人伦精神以及生命文化方面的仪式创建,如此,传统节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搭建校园新媒体平台,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方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相适应。其一,积极进行中华传统节日网站和公众订阅号品牌建设。高校新媒体平台中心应借鉴相关专业网站的建设模式,展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念。其二,注重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校园新媒体平台应开辟直接体现大学生群体立场和观点的信息板块,实现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其三,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介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为他们正确认识传统节日文化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者为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项目编号:2014JKDYY45)成果】

【参考文献】

①徐春林:《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生死的五种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责编/高骊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思政   传统节日   舞台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