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客观条件的创造。创造客观条件、激发全社会文化自信,需从政治保障、产业发展、教育改革、媒体发展、历史发掘与保护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 自觉性 客观条件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理论创新,文化自信成为了全党和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百年屈辱史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冲击,物质文明的长期落后,导致国人在精神文化上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交织,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逐步重建。尤其是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革,民众文化自信的底气更加充足。
然而,民众文化自信的现实与理想依然存在一定差距,现实中“哈日”“哈韩”、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增强文化自信,还需要从政治保障、产业发展、教育改革、媒体技术发展、历史保护等多个渠道发力。
加强政治领导和意识形态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政治保障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不同的地理特征、气候环境对人们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逐渐在全世界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民族。随着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概念的普及,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成为了必然。今天的中国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是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又是着眼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践者。要实现古老文明和现实的交汇融合,就必然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意识形态建设,为民众提供心灵认同的理念和信仰。
首先,要围绕世界多样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观和文化观,让民众充分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让大家有充分理由对中国自身文化传统感到自信。其次,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原理,结合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文化传统,让大家充分理解自信包容的重要性,进而辩证地、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中外文化的优点和不足,通过理论体系的完善,将“和而不同”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大众心中,进而为全民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再次,坚定不移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在实践中,八项规定的出台、执纪监督的强化、良好家风的倡导、对于传统节日的尊崇,等等,既是确保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措施,更是致力于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移风易俗、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
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产业市场大发展
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市场的力量。只有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文化的发展才能更有生命力。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就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为更多的主体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要放开市场准入,在健全意识形态审核机制的同时,为各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文化市场提供保障。二是要打破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官方主导运行机制,真正动员起社会的力量,吸取大众的智慧,推进市场化改革,让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服务文化事业的推动者、引导者和自我约束者,自觉推进优秀文化建设、抵制粗制滥造。三是加大税收等政策优惠力度,为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介入文化行业提供有力支持,鼓励企业在文化创造方面发挥孵化器作用,鼓励企业在公共文化产品方面投入资金和力量。
重视教育的力量,铸就文化自信的心灵基石
教育是社会知识、技能传承的根本,是任何一个民族文明奔腾不息的基本保障。中华文明之所能够历经五千年流传而生生不息,与我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同样,我们要推进文化自信,更需要从教育抓起。
一是要围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开展教育,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优秀文化渗透到语文、历史、政治、地理乃至理科教学中,通过通识教育、学科史教育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对自身的文化始终充满敬意和信心。二是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研究总结,运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方式讲深、讲透,尤其要重视校报、黑板报、校园雕塑、宣传画等文化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们昂扬向上的正能量。三是要高度重视公共教育的作用,党和国家的媒体要充分意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功能,通过持续挖掘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进而发挥持续的教育引导作用。
大力促进媒体融合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习近平同志在当选十九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媒体传播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让媒体的力量为我所用,就必须通过大力促进媒体融合发展,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要大力推进党和国家的传统媒体主动适应互联网和自媒体发展趋势,改革和完善稿件征集、内容编排等方式,鼓励党和国家的媒体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时效性和内容的可读性,讲好中国故事,占领更多的舆论阵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大对“标题党”和违法不良稿件的打击力度,鼓励互联网企业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开展专栏建设,更好地引导和带动民间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再次,要着力抓好党和国家相关政务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在为民众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宣传引导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为国内外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我国发展提供支持,并对负面新闻第一时间进行回击与驳斥,尽可能地降低负面舆论的不良影响。
加大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力度,夯实文化自信的客观基础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意味着忘记了为何而来、为何而努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自然也就难以作出更好的选择,进而陷入迷茫和不信心。因此,要夯实文化自信,必然需要加大对历史的发掘和保护力度,让广大人民通过了解我们的过去,找准自身的定位,在自知中坚定自信。
一是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历史遗迹和遗址的保护力度,通过文本历史和实物历史的对照,让人们更加切身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感受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进而提高文化自信。二是要加大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发展历史的发掘和文物保护,尤其要加强对红色教育基地和历史遗址的保护,通过史实让人们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三是要创新历史保护方式,通过运用全息投影、建立互联网场馆等方式让民众更加立体和方便地了解历史文化。四是加大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民众积极了解并传承传统技艺和技法。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新华网,2017年10月25日。
责编/周素丽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