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转向高质量发展时代的重要命题。从供给体系来看,30多年前开始改革开放,主要是短缺经济,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数量缺口;经过30多年努力,主要领域数量缺口已经填满了,现在质量矛盾开始上升到主导位置,需要转向高质量时代。那么,高质量时代就要有高质量时代的供给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新时代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需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明确一个主攻方向,就是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过去以GDP为考核的体制非常适合数量追赶时代的要求,现在要转向质量追赶时代。如何建立一套适应质量追赶要求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坚持一条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重点要建立两个机制,一是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比如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另一个是产业升级机制,这就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来倒逼企业在市场压力下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强化一个战略支撑,核心是创新支撑。我们过去更多是强调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现在也要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建设一个新型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从科技支撑来说,就是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另一个就是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新业态进行嫁接,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
根本动力来自于改革。原有弊端不适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改革不到位。下一步要深化改革,改革方向一是明确产权制度改革,二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
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金融工作要回归本源。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还不高,特别是股权的直接融资比重还不高,总体来讲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易纲说。
为什么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易纲表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样的货币政策目标下,如果防范金融风险,要保持金融稳定,我们还要有一个支柱就是宏观审慎政策。”易纲说,从美国次贷危机案例中可以看出,考虑整体经济稳定和宏观金融稳定,必须要考虑宏观审慎。
对于宏观审慎政策的要点,易纲认为,就是要从经济全局和整体来考虑问题,包括逆周期调节、跨市场监管风险、整体杠杆等,使企业、金融机构能够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提前防范风险,预警可能发生的问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易纲表示,货币政策需要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需要从以数量型为主的调控,向以价格型为主的调控转变,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要坚定不移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首先要控制好总体的杠杆率。”易纲表示,要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把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标本兼治解决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问题,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对薄弱环节监管制度的建设。
“当前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攻坚战。”易纲强调,改革开放总体而言是增强了中国经济和金融抗风险的能力,所以在防范金融风险过程中要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竞争力和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