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软实力、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当今世界,秉持什么样的文化定力、坚持什么样的文化道路,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大精神标识,是实践动力源泉的重要判定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着重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刻阐释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立足点、目标方向、内容作用、发展路径,明确了文化任务和要求。这些重要论述饱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精髓和丰富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行动指南与根本遵循,也是铸造中华民族理想追求、精神面貌、道德风貌的新的时代风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信仰、精神等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文化是社会历史现象,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拥有文化自信,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社会整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理念、道路、制度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只有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特质和优势,才能在思想环境复杂、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世界中保持文化定力,形成文化自觉,从而激发文化奋发进取的勇气。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植根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对文化重大历史价值的深刻理解之中,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核。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现实基础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一方面要加速提升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增强国力,促进繁荣富裕,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实现精神文明的大进步,使人们心怀理想、目标坚定、精神生活更加健康、充实而丰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立好文化发展方位,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获得坚守文化方向的从容,凝心聚力,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文化活力,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奋进的勇气和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显著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中国文化实力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力进一步彰显,文化事业更加蓬勃兴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为增强文化自信夯实了更加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
实践证明,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只有拥有文化理性、建立高度文化自信,民族的觉醒、国家的崛起才有更深厚的基础、更强劲的动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全面、更真实、更清晰地阐释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更好地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环境的改变,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激烈,思想文化领域风险和挑战增多,出现了一些人鄙夷传统文化、盲目认同西方外来文化、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缺乏关注等种种问题。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滥,否定中国文化、中国道路,打击社会文化自信心;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多元化思潮涌动、传播,在思想文化领域,少数人唯“外来”马首是瞻、对西方迷思难以破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新的挑战。究其原因,这涉及国际环境、技术现实、理念信仰、社会心理、自身素质等多个方面,其中也深刻反映出部分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不足、定力不够,表现出文化自信缺失。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带来思想意识混沌,也将干扰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想目标的实现。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此之时,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文化追求,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以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自觉积极地抵制错误观点、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十九大报告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要求全党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性,并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报告做出了明晰而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报告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略、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方略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进一步着力于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国道路的价值建构与文化表达,二是共同追求中的主体意识和内在动力,三是体现社会目标信念的精神风貌与道德规范,四是开放思想和创新理念结合的时代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思想根基,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和精神动力,对我国尽快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文化自信,反映了一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精神的认可和社会共识,包含了对优秀文化思想、进步实践的崇尚、坚守和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等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新时代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再次重申了文化自信思想所包含的三层理论内涵,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三个词概括融通了文化生长发展的源流、根脉、传统与现实,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明确了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新时代特色,是文化自信思想的新凝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
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如何践行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报告做出五大方面的理论阐释,提出任务和要求。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了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时代化与大众化、中国化与全球化辩证关系,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原则,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时代特征和进取精神。
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新要求,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伟大历史实践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升华,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目标、内涵、方针、原则、责任、使命和路径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和新发展,必将积淀出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思想引领和行动风帆,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新的文化进步。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
责编:赵博艺 / 张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