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智能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如何转型

【摘要】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革,突出表现在翻转传播、指数传播、迭代传播、痛点传播。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因应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转变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探索智能型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

【关键词】智能时代  意识形态工作  痛点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智能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我们正在进入智能时代。虽然我国工业化的路程还没有走完,但却与智能时代交汇了。这深刻影响了我们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工业时代相比,智能时代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翻转传播。工业时代的传播主体是政治界、知识界等少数精英,人民大众受教育程度低,既缺乏传播能力,也缺乏传播手段,在传播中居于受众地位。但在智能时代,传播的主体翻转过来,工业时代的千百万受众也变成主体。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处于不同社会制度,位于不同社会层级,随时随地可以推送和传播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沿袭工业时代“我教育、你接受”的传播模式,肯定是不成功的。

第二,指数传播。工业时代的传播,是算术式传播,传播速度慢、信息量小,而且信息内容丢失严重。即使广播电视报纸的传播,其覆盖范围也仅限于读者群。而智能时代的传播,瞬间就可以到达海量节点,而节点之间又处于交互状态,因此传播次数和信息量呈现为指数扩张。在没有策划、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某些消息可以迅速形成舆论奇点,高度聚集大众注意力,以至于瞬间形成舆论“黑洞”,吞噬其他一切信息,其他信息再正确、再真实、再美妙,也会暂时失声。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沿袭工业时代“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模式,就等于没有声音。

第三,迭代传播。工业时代的传播,绝大多数是存量知识传播,即把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扩散传承下去。即使新闻媒体,绝大多数也不是现场直播,程度不等地存在时滞。而智能时代的传播,对于知识的传播,绝大多数都是增量迭代,即在存量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递增新信息、新知识、新探索,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信息前沿,甚至科学研究的前沿;一些存量知识的学习,也因增量信息而激活。至于新闻类消息,几乎都是即时的、现场的,甚至全世界可以在同一个时点共享一个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沿袭工业时代“存量扩张”的传播方式,就不会有传播力。

第四,痛点传播。工业时代的传播,绝大多数是理性传播,按照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一步展开;虽然新闻导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在整个传播中不占主体。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理论化、概念化的东西比较多。而在智能时代,痛点传播成为主体。痛点传播是按问题点、知识点叙述内容,抓人眼球,跌宕起伏;而且语言通俗简练;形式上也赏心悦目,鼓动性、可视性强,即使是枯燥的专业问题、深奥的科学问题,也能够妙趣横生,动人心弦。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沿袭工业时代“教科书”式的传播模式,就会失去受众。

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因应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探索智能型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

建立党群合作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

所谓党群合作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就是在体制上,把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其他社会力量纳入意识形态工作。由党和政府主导,依托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工作。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公民个人,其他社会力量包括知识界、企业界和有关社会组织等。

党群合作的思路,是国家治理的思路。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是以职能分工和工作层级为基础的行政系统,其特点是垂直、单向运作;而治理是按任务整合的横向协作系统,其特点是水平、交互运作,主要适用于不同主体之间的规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群落化,多种思想观念并存。在这多种思想观念中,极端思想占少数,绝大多数属于中间思想,完全可以争取为我所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广大的中间力量,把更多“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网站、大V、博主、公号等引导到意识形态工作中来,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局面。

党群合作如果是党组织与普通党员的合作,可以采取分派与义务相结合的形式;如果是党组织与群众和其他社会主体合作,可以由政府机构出面,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机制,建立合作基金,在协商和法治的轨道上,通过项目外包、服务采购、服务许可、项目开发等形式开展工作。

建立需求导向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由概念、判断、理论组成。意识形态具有理论化的特点,但意识形态工作不是理论工作,更多的是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工作,也包括现实转化为理论的工作。转化的关键是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包括民意和民心两个部分。民意是具体的、暂时的、情绪的诉求,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民心是民意的心理沉淀,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尚属于经验范畴,与意识形态相比,不具有理论性。意识形态转化为现实,首先必须与认识的情感结构、经验结构相结合,转化为民意、民心,从而外化为千百万人的自觉实践;同时又要正确反映、总结民意、民心,更新意识形态,引领人民群众的实践。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不能从理论出发,而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需求出发,提供有效的思想供给。

从社会心理需求出发,就是抓住突出问题、紧迫问题、利益问题等痛点问题,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扩大影响力和公信力。比如,社会不公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意识形态工作就要紧紧抓住世态民心,配合实际工作宣传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然,从社会心理需求出发,并不等于迎合群众中存在的落后思想。社会心理具有经验性,不是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民群众短期内有可能被落后思想所左右,从而妨碍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这时就要对社会心理予以正确疏导。智能时代万物互联,提供了科学分析社会心理的技术手段。可以考虑建立社会心理分析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准确挖掘群众需求,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社会心理基础。

建立快速反应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先发制人效应或“沉默螺旋”效应,即在第一轮,当一种意见首先被公开表达,而反对者意识到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反对者的意见收敛或隐藏。以后每一轮,反对者声音一轮比一轮小,直至不发声,这个过程呈现为螺旋形状。

在智能时代,“沉默螺旋”效应被放大,沉默一方被舆论黑洞吞没成为常态。而且还出现了“反沉默螺旋”效应,就是少数人的意见、非主流意见甚至错误意见,通过互联网手段迅速做大做强,使多数人的意见、主旋律被舆论黑洞吞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威胁。因此,党和政府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重大部署、重大事件、重要案件和重大问题、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上,及时发声、第一时间发声,公开表明党和政府的正确主张,形成先发优势的“螺旋”,争取意识形态的主动。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党史、国史的基本事实等方面,主流声音反应速度过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多元化是必然,允许多种声音存在也是必须的。但要在第一时间防止错误思潮形成“反沉默螺旋”。一旦这种“反沉默螺旋”形成,就会造成很大的政治和社会风险。可以考虑依托现有网络监管机构,转变职能,以舆论预警、引导为主,以监督、管理为辅。监管的重点是“反沉默螺旋”。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周良书:《改进舆论宣传需用好几招》,《人民论坛》,2015年7月下期。

责编/周素丽    美编/王梦雅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机制   智能   时代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