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新时代,中国如何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活力,如何成功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世界历史上,经济转型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选取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四国的经济转型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美国经济转型的历史经验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在全球GDP的比重一直位于榜首。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美国经济经历了多次转型。从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气化和大工业时代再到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时代,美国把握住每一次产业技术变革的机遇,不断地推进美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发展。
美国经济第一次转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从纯粹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
1825年,美国人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建成了伊利湖运河。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巴尔的摩至俄亥俄的铁路。随后的10多年里,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城市之间,都开通了短途铁路线。1844年以后,美国开始对外扩张,在中国和日本等地取得若干通商口岸经商的特权,在东亚地区站稳了脚跟,隐约显现出“太平洋国家”的模样。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最具本质性的转变,就是其工业的进步。到1861年林肯就职总统时,美国投资于工业、铁路、商业和城市房地产的资本,超过了全部农场和种植园的价值。这一事实宣告:在美国,工业已战胜农业。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发生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
1871年,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展示了美国最新科技成就。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科学家们以极高的效率继续着他们的发明: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879年第一辆汽油驱动的汽车出现;1880年爱迪生建造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886年自动排字机出现;1888年谷物收割机和捆禾机出现;1891年自动电话交换机出现;1891年纽约至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这些科学领域的革命性成就,使美国经济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当美洲大陆上其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方式时,美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实现了机械化。
美国经济第三次转型步入了电气化和大工业时代
电气设备、内燃机、无线传送动力、无线电广播和飞机的发明,在技术上引起的带有根本性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具有更大的意义。这一切新的技术成果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个时代积累财富的速度和力度,使以往任何时代都相形见绌。单单在1925年,私人申报从租金、利息和红利得来的收入,就从上一年的59亿美元跳升到82亿美元,仅仅增加的部分,就相当于美国革命时期国债的25倍。
美国经济第四次转型是基础设施现代化与乡村电气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导致美国有近五千家银行破产、金融体系几乎瘫痪、国民净收入大幅度下降。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创建大型国有银行、大力进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建科罗拉多运河、密西西比河防洪堤、成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迅速地推进了美国乡村电气化建设。值得学习的是,在推动乡村电气化和兴建公共设施的过程中,美国大量地引入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农业、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美国经济的第五次转型是从生产性经济到消费性经济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美国开始转向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谋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美国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和金融自由化程度均较高的发达国家,它经济转型主要依靠市场的选择,通过市场竞争,对企业和产业进行优胜劣汰,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中,纳斯达克、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资本市场让美国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创业者的摇篮。这些机构或企业对中小企业或高新技术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反过来,这些企业或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回馈了投资者高额的利益回报。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1990-2010年,美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在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26.69%下降到2009年的19.61%。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0年起就超过70%,并且一直上升,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8.82%。由以上数据可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强国,美国一直奉行高科技引领经济转型的战略理念。通过立法手段,从1980年以来,先后创立《拜杜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国家合作研究法》以及《经济间谍法》等多部法案。通过这些立法措施,美国希望实现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产业界三者的紧密结合。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和北卡三角科技园。此外,美国通过制造业振兴计划,保证技术密集产业优势。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先进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等制造业振兴计划,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信息产业和高科技研发,确保在电子、信息、航天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绝对优势。2011年6月,奥巴马政府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主要关注机器人、先进材料等国家安全关键领域。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美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举措。2017年,特朗普政府制定的《2017国家安全战略》中强调了要保持美国在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上的优势,促进和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创新基地。
此外,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宏观政策保障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通过财政支持提高转型时期社会的福利保障,完善紧急救援措施,保障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针对社会结构不稳定的因素建立相应的特殊性政策。比如,建立预警系统,通过提前规划,留出充足时间给工厂进行关闭或转移,避免工人的人心浮动、惊惶不安;又如,设立社会保障和救济专型基金,以帮助失业工人渡过困难时期;再如,为了调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提高工人在新兴产业中的就业机会,美国政府加强对工人的职业技术培训。
日本二战后四次经济转型
二战期间日本经济受到重创,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奠定了以后高速发展的基础。在二战后的50多年间,日本共完成了四次经济转型。
1945-1955年的第一次经济转型,从一切靠进口向“出口导向型”转变
在国家战略上,实施“贸易立国”战略。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朝鲜战争的外需拉动。
二战毁灭了日本 42%的国民财富,日本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日本离韩国很近,日本成了美国的军事基地和军需物资供应地。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提出外需主导型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基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及需求状况,重点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轻型机械工业等。通过战时军需,日本迅速地赚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迎来了消费景气和投资景气的“双景气”现象。
1955-1972年的第二次经济转型,从出口拉动向“消费主导转型”转变
在国家战略上,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消费者革命”的内需拉动。
日本在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期后,陷入了低福利、低产业结构和高外贸依存度的“两低一高”发展困境。面对产能过剩,日本经济学界围绕如何评价日本经济增长能力展开了争论。1960年,新上任的首相池田内阁,采纳了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10年(1961-1970)内,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计划10年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为此,该计划提出了5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该计划实施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黄金18年”的发展时期,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1973-1985年的第三次经济转型,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型
在国家战略上,实施“技术立国”战略。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国际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压力。
在经历过高速增长期后,日本经济逐步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两次经济危机”和“两次石油危机”充分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迫使日本改变原有依赖进口廉价能源的发展方式,将产业结构向节能型、技术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型转变。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
1985年至本世纪初的第四次转型,推动以“成本主导型”产业转型升级
成本主导型产品,是从消减成本入手,降低造价,最终实现价廉物美特色的强竞争力产品。在国家战略上,日本实施“IT立国”战略。这次转型源于“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压力。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升值了4倍,这意味着日本国力膨胀了4倍,人均收入增加了近4倍。迫于日元的升值,日本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进行海外投资扩张。其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以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导。在文化产业方面,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以日本文化厅所确立的《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为正式启动标志。在信息产业方面,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IT基本法》、制定《e-Japan 战略》、提出五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 IT 国家”的战略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信息产业成为日本第一大产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