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现:
·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的平台就业规模最大,内陆省份如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的平台就业增幅最大,出行平台对内陆地区具有显著的新增就业促进作用。
·出行平台的就业情况与各地经济发展有较强的相关性,GDP总量越高的省份,新增就业总量越大。
·人均GDP增速与失业人群、去产能企业职工平台就业数量呈负相关性,一些人均GDP增速较缓的省份,其失业人群、去产能企业职工在平台就业的占比较高。
·滴滴平台上的多数司机有本职工作,具有典型的共享经济特性。司机构成多元,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从业者、打零工或散工以及自雇、自由职业者为主;从行业类型来看,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司机占比最高。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共有2108万人(含专车、快车、顺风车车主、代驾司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其中393万是去产能行业职工,超过178万是复员、转业军人,还有133万失业人员和137万零就业家庭在平台上实现了新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业态和新动能不断壮大,为就业打开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渠道。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的引领下,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发展迅速,并在促进就业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2017年初,滴滴政策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平台为1750万人提供了平等、自由、灵活的就业和收入机会。
滴滴出行平台新就业总量测算
滴滴出行平台司机新增就业总量与发展趋势
据统计,滴滴平台上有2107.8万专车、快车、顺风车车主、代驾司机在最近一年(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获得收入,相当于2016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6.2%,占比较上一统计周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来自去产能行业(煤炭、钢铁以及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如煤电、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的职工为393.1万,比去年滴滴平台公布的去产能职工就业总量增加了64.9%。还有178.8万司机是复员、转业军人;平台还为209.3万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解决了133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他们中有超过12%的司机在加入平台前已经失业1年以上。此外,还有137万人来自零就业家庭。
以滴滴平台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已经形成了就业新生态。线上出租车自2012年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以滴滴平台为例,从平台数据来看,自2014年8月滴滴专车上线以来至今,滴滴平台就业总量保持高速增长,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
滴滴出行平台新就业区域分布
滴滴业务覆盖中国大陆所有省份的400多个城市,从平台司机就业分布来看,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司机最多。而在所有内陆省份中,四川省是司机就业量最高的省份。从司机就业量增加情况来看,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贵州等内陆省份增长最快,可见出行平台对内陆地区有着显著的新增就业促进作用。此外,湖南、上海、青海的司机就业量小幅增加;重庆司机就业量基本和去年持平,而浙江、北京、天津的就业总量略有下降。
出行平台新就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出行平台的就业量、就业的变化和各地经济发展状态密切相关,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指征。
不同省份滴滴平台就业量和2016年GDP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GDP越高的地区,加入到出行平台的司机越多。从平台就业增幅来看,则刚好相反:2016年人均GDP越低的省份,司机就业增幅越大。也就是说,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平台已成为新的就业选择。
平台从业者的比例也体现了平台对于区域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支持作用。人均GDP增速越缓慢的省份,滴滴平台上容纳的失业群体以及钢铁、煤炭等去产能职工比例就越高,即对于2016年人均GDP增速减缓的省区而言,有更多去产能企业职工、失业人员加入滴滴平台。这也再次印证了滴滴平台在区域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蓄水池作用。当出现经济增速下行引起对就业的冲击时,滴滴平台除了可以提供新的就业选择外,还可以吸纳大量因产能调整而出现的富余劳动力,为其创造获得收入的机会,帮助受冲击劳动者度过短期困难。
滴滴出行平台新就业特征分析(以网约车司机为例)
滴滴平台上的多数司机有本职工作,具有典型的共享经济特性
调研显示,大多数司机除了开网约车之外,还有本职工作,具有典型的共享经济特性。与此同时,网约车司机的本职工作涉及的单位、行业类型非常广泛,呈现多元化特征。他们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上班的白领、打零工或散工以及自雇、自由职业者为主。
从行业类型看,网约车司机来源集中分布在传统行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其中,网约车司机在传统制造业(如纺织、机械制造、化工、水泥、铝业等)的占比最大,达到25.69%,其次是传统服务业(如住宿、零售、餐饮等),为18.36%。
上述分析可见,除了原本工作相对自由灵活的自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打零工或散工者之外,传统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从业者也更多地加入到共享经济平台上来。
本职工作之外开滴滴的司机中,有62.34%的司机是因为本职工作收入太低而选择加入平台,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原工作收入低、就业不充分,而滴滴提供了灵活的、回报率相对较高的工作机会;47.04%的司机认为工作清闲也是加入平台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传统去产能行业的职工而言,有更大比例(71.12%)的煤炭、钢铁行业职工司机选择在滴滴平台是因为本职工作收入太低。同时,认为原工作存在下岗风险的比例(22.82%)也高于其他司机(16.36%)。
由此可见,有大量的自雇、自由职业者在滴滴平台上获得收入,他们已经突破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方式,是共享经济带来的就业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经济转型期,有大量的来自传统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从业者选择进入共享经济平台,以弥补在去产能、企事业制度改革进程中出现效益低下导致的收入下降,或收入长期没有增长带来的经济损失。在这种不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以滴滴平台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就业缓冲器、减震器,对社会稳定贡献做出了巨大贡献。
滴滴出行平台就业呈现灵活性特征,就业选择更加人性,可满足不同群体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就业需求
网约车司机的工作时长充分体现出共享经济特点:每天工作不到2小时,通常顺路赚外快的司机占比最大,为50.67%。且网约车司机每日在线时长与时间段分布宽泛,司机可以在任意方便时间段内进行接单。
这说明开网约车的本质是共享经济下的工作模式,即工作时间灵活性强,进入与退出门槛低,司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愿意供给的劳动时间,绝大部分司机工作时间很短。这样的工作模式更有利于参与者保持工作、平衡家庭,可以在其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赚取额外的收入补贴家用。
除了时间的灵活和自由支配度高外,与传统商业环境中的报酬结构相比,网约车平台的报酬结构更加简单、透明。网约车司机收入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有更稳定的投入产出预期和相对公平的劳动报酬。平台的各项功能均以给司乘双方带来良好且便利的体验为出发点。司机作为平台用户之一,平台各项功能的设计与研发都充分考虑到了司机感受与喜好,为司机带来了便利。其中“给付机制”是司机满意度最高的功能。这与滴滴上线的全额垫付功能密切相关。2016年12月1日起,除部分有问题的异常订单,普通订单如果超过24小时未付款,滴滴平台将为司机全额垫付。这种平台先行垫付的机制也解决了传统行业中存在的“拖薪”和“欠薪”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就业风险和纠纷。
滴滴出行平台司机服务质量高,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分系统,在保障司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平台的自律监管
服务分是滴滴基于大数据形成的一整套司机服务评价体系,从接单、接驾、送客、行程后评价四个维度,选取超过100项核心数值进行大数据运算,以能够更好地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也确保了服务好的司机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更高的收入。服务分是健康、可持续的司乘生态系统的基础,推广效果已经初步显现。服务分弥补了传统出行服务事中事后管理不足、服务不可追溯等缺陷,形成了车主服务管理闭环,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提高了民众出行满意度。通过服务分对选取的核心数值进行的计算,也实现了平台从司机、乘客双向入手的自律监管,有效减少了共享经济中存在的监管盲区。
服务分系统是滴滴平台连接供需双方的重要价值体现,其提升了交易双方的信任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司乘匹配效率。这种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改善供需双方体验、提升服务水平的方式是共享经济平台新就业形态的典型特征。
共享经济平台推动新就业的意义及价值
兼具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新就业形态,有效支持了国家经济转型期的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通过深化“放管服”等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兴起,不仅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动能,也为保障就业提供了坚实支撑。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去年全国新增的就业当中,新动能贡献率达到了70%左右。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创造了千万级的就业增量,降低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为国家经济转型期新旧动能的转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出行平台的新就业模式引领了就业模式的变革,平台上的工作呈现出大数据技术驱动的新特点。平台经济、信息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伴随其发展产生的新技术也在就业模式变革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驱动是平台服务司机、提升效率的重要抓手。基于海量数据积累,平台不断创新技术,服务司机群体,保障了司机在平台获得收入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收入及时性。平台通过驾驶行为监测、车内冲突预测等技术,保障司机安全;平台研发领先的服务分系统,让提供优质服务的司机获得更高的收入;此外,平台还通过智能派单策略提升司机接单效率,保障司机收入稳定性。
新就业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一、排他的雇佣关系,突破了现有的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界。滴滴出行平台上的就业灵活且自由,司机所做的“是否在平台工作”以及“何时在平台工作”的决定是完全自由的,不必遵循传统雇佣关系中雇主对于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要求。平台司机以有本职工作的司机为主,且本职工作多元,涉及单位类型非常广泛,包含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自雇人员等不同群体。现有社会保障政策、税收体系和劳动法律关系主要是基于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的传统雇佣关系基础建立起来的。将传统的社会保障政策、劳动法律关系等套用到共享经济新就业形态,既可能使政策无法落地,也可能无法有效保护劳动者。
共享平台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去产能企业职工、复员转业军人、零就业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处在就业过渡期的人提供了收入来源,起到了就业蓄水池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共享出行平台的工作门槛和成本较低,进入和退出平台相对自由,为经济转型中暂时失业的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机会。对于长期失业人群,新的工作机会帮助他们重振信心、开启生活的新起点;对于零就业家庭,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了经济来源;而对于去产能企业职工,在经济效益下滑或去产能导致的岗位减少的情况下,他们加入滴滴平台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能够使他们渡过短期困境,也有利于去产能企业职工保持与社会的联系,为再次获得就业机会做好准备。
“移动出行行业去产能帮扶计划”等项目的成功实践,为传统行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与指导下,2016年底,滴滴平台启动了“移动出行行业去产能帮扶计划”。例如在与山西焦煤集团的合作中,双方探索出了一条满足安置职工现实需求,保障安置职工合法权益的新路子,即由滴滴对加入平台的去产能司机给予现金奖励,由焦煤集团为去产能职工提供社会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的新模式。同时,焦煤集团抓住与滴滴合作契机,推动内部创新创业,涌现出了多个创业典型。这种帮扶模式,是政府与平台型企业、去产能企业多方合作解决社会问题的创造性尝试,对缓解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冲击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编:赵鑫洋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