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模型:城市综合创新评价体系
核心指标:创新基础力、创新投入力、创新产出力、创新持续力
测评范围:珠江三角洲14城市
测评方法:功效函数转换法
数据来源:珠三角14城市《城市统计年鉴2016》、广东省2016年统计年鉴、广东省2016年科技统计数据。
主要发现:
·珠三角城市之间综合创新能力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二元空间格局亟待改善。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核心城市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创新能力居前列。而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则在创新驱动上存在短板,创新基础薄弱,投入产出水平较低,创新能力明显滞后。
·从创新基础来看,作为省会的广州是珠三角城市中最具优势的城市,深圳、珠海得分次之。创新基础力排名显示,位于珠三角中心的城市占据了较多的创新资源,创新发展的起点明显高于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广州以高校众多、基础研发能力强取胜,而深圳则构建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与创新产出相比,创新投入对创新成果产出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等创新产出力、综合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也是创新投入最多的城市,而云浮、汕尾等城市在创新投入方面力度不足,创新效率较低,与珠三角中心城市差异较大。
·在创新持续力方面,深圳、河源、珠海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深圳、珠海是珠三角中心城市,创新基础雄厚,创新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和优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河源作为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的代表,在创新持续力方面表现突出,是同类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和标杆。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标志着创新驱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
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其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成为广东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发动机”,持续引领整个广东省的创新发展。到目前为止,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是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产业转型和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
改革开放使珠三角地区的经济驶上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跃居我国前列。当前,珠三角面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双重挤压”,依靠要素驱动、跟随式发展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要在挑战中赢得主动,必须走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的路子。在新常态下,国家重视广东的发展和龙头带头作用,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广东创新发展的总定位。广东要走在前列,关键是珠三角走在前列,“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广东要做创新驱动排头兵,并明确要求广东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这是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珠三角城市群新的使命担当。
当前,珠三角城市群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为引领,打造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发挥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主力军作用。此外,珠三角地区还以深圳、广州、东莞为主体打造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牵引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发展。近五年间,珠三角地区聚集海内外创新资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广州、深圳为创新龙头的“1+1+7”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加快培育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道路正在进行中。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超大型城市群之一,具有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开放、科技雄厚、产业密集等诸多发展优势,已经初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格局,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对珠三角城市群进行综合创新能力测评,有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进珠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提高珠三角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
人民论坛测评中心针对珠三角地区14个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河源、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云浮,从创新基础力、创新投入力、创新产出力、创新持续力四个方面对其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挖掘。
城市综合创新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在梳理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机遇之城报告、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珠三角城市综合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产、学、研、服”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衡量珠三角14个城市的综合创新状况,用最适宜的指标来进行尽可能的客观评价为导向,最终搭建了创新基础力、创新投入力、创新产出力、创新持续力四个一级指标。而在指标数据选取方面,则是充分建立在数据的可获得性基础之上。
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综合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级别,各个指标具有逐级的覆盖性,第三级指标具有直接的可测量性和数据可得性。一级指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创新基础力,由产业经济基础、人才基础、科研基础、政策服务基础四个二级指标构成,第二部分为创新投入力,由企业投入、政府与社会投入、人才投入三个二级指标构成,第三部分为创新产出力,由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果、地区经济产出三个二级指标构成,第四部分为创新持续力,由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两个二级指标构成。
创新基础力。创新基础是创新主体所处空间范围内各种要素结合形成的关系总和,反映了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决定了关键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创新基础环境如何,对于能否挖掘创新潜能至关重要。在城市综合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我们以“产、学、研、服”等创新要素为关注点,将城市创新基础拆分为产业经济基础、人才基础、科研基础、政策服务基础四个二级指标来衡量。
首先,城市的产业经济基础是创新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宏观经济情况、产业及企业结构为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在此我们使用了人均GDP指标来评价宏观经济情况,使用第三产业比重评价城市产业结构。
其次,城市创新的人才基础主要体现为城市的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状况。只有拥有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才能大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我们主要用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占年末总人口比例这一指标来对城市创新的人才基础进行评价。
再次,科研基础体现了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机构发育水平。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从事基础科研工作的机构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为主要力量,而企业研究机构是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重要主体。因此,在评价科研基础力时,我们使用了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数量和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三个指标。
最后,城市开展创新活动离不开各种服务机构的支持,主要分为政府服务、创业服务、机构服务等方面。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有助于提升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全面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能起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我们使用了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支出衡量城市创新的政策和服务基础。
创新投入力。创新投入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资金和人才是创新投入的核心要素。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实质,资金投入则是成果转化和产出的重要保障,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企业投入、社会投入和公共财政投入。资金和人才是打造创新链的关键要素,是城市创新发展的要义所在,更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当下,资金和人才要素能不能快速集聚、合理配置,对创新发展尤为关键。
在人才投入方面我们使用了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城镇非私营单位在职科技人员平均工资两个指标来衡量;对于企业投入的评价指标,我们选择了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这一指标,而政府和社会投入则使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评价指标。
创新产出力。创新产出是创新投入的结果,是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最直观的表现,创新活动的产出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首先,创新活动最直接的产出为科技成果,即知识产出,而知识产出通过成果转化,为企业增加收益和开拓市场,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城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产出增加,效率提升,经济快速增长。
科技成果产出,我们使用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予量两个指标来评价;产业化成果体现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三个指标;整个地区的经济产出由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地区GDP比重两个指标来代表。
创新持续力。创新的持续力主要衡量城市的创新能力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长效的支撑机制,而城市经济的发展进步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人口就业提升以及综合经济增长。为了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我们不宜使用短期的经济指标来评价,而应当通过观察5年的增长率指标跟踪城市中长期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轨迹,以此来判断城市是否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我们选取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值、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增长值、5年GDP增长率三个指标来代表城市创新持续力中的结构优化以及经济增长两个维度。
综上所述,在本次城市综合创新指数评价体系的构建中,综合创新指标主要由4个系统层指标构成,在系统层指标之下共有12个二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则由22个三级指标构成。整个体系层层递进,系统、全面又详细地反映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各方面表现。
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为了增强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在对指标数据的选择和设定过程中,我们应用了此前测评研究中连续使用过的具有单调性和凸性特征的指数功效函数,对各三级指标数据分别进行了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该功效函数的具体形式如下:
该功效函数中,d是量化后的得分,我们将其区间控制在了60-100之间,x是观测值,也就是各指标数据的实际统计值,xh是满意值,xs是不允许值。一般来说,正向指标满意值取各指标的最大值,不允许值取其最小值。逆向指标满意值应取其最小值,不允许值取其最大值。在操作过程中,经过功效函数的转换之后,可将各城市的指标数值全部转换为60-100之间的得分。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依据该功效函数所得出的结果是相对结果,前述指标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会影响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得分。也就是说,如果改变参与测评的城市样本量,可能会导致数据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发生变化,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最终得分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并不会对各城市之间综合创新力的排名顺序产生影响,也就是原有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先后排序将保持不变。
指标体系的权数
已有的研究或采取专家调研法,即从主观上为指标设定权重;或采取客观赋权法,也即采用层次分析等统计方法,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中求得权重。此次测评,我们对于指标权重的设定采取的是变异系数法与主观赋权法相结合。其中,一、二级指标权重通过客观赋权法得到,三级指标权重通过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结合得到。经过综合赋权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
指数合成方法的应用
可用于合成的数学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模型、加权几何平均合成模型,以及加权算术平均和加权几何平均联合使用的混合合成模型。在这里,综合比较以上方法之后,且考虑到该模型算法相对于加权几何平均合成模型较为便捷,我们选用了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模型。之所以采取加权算数平均而非几何平均,还鉴于加权平均考虑了个体在总体中的占有份额对均数的影响,即所谓的权重对均数的影响,因此相对更为科学合理。
测评结果
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状况
通过对各指标进行计算加总,最终得出了珠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及其排名(见图1,P12)。根据14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测评结果可知:珠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平均值为71.15,仅有5个城市得分高于平均线,分别为:深圳(89.66)、广州(85.94)、珠海(77.00)、东莞(74.46)、佛山(73.63)。
从总体得分情况来看,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综合创新能力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二元空间格局亟待改善。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核心城市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而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则在创新驱动上存在短板,创新基础薄弱,投入产出水平较低,创新能力明显滞后。
深圳、广州作为珠三角的创新龙头,在综合创新能力得分上遥遥领先。另外,珠海、东莞、佛山三个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在珠三角地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深圳是珠三角城市群中创新、现代服务、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中心,也是珠三角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深圳的创新发展道路在全国独领风骚,与创新能力排在前列的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深圳在基础科技研发等前端创新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其特色在于建立了以企业研发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创造出以创新企业为主导、产研联系紧密、技术转化应用能力强的城市创新道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夯实基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成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并迎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红利,深圳正在借助这些机遇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争做世界科技创新领先者。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科技资源密集、产业基础扎实、人才资源丰富、第三产业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等优势,广州的创新发展一直走在珠三角以及全国前列,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对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几年,广州提出要把广州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并提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广州正抓住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机遇,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努力成为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近年来,珠海大力实施以“天琴计划”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和开放引领战略,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平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集聚、产业技术孵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投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质量发展高地,不断增强珠海经济发展新动能,营造利于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十三五”期间珠海的创新发展目标为建设成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粤港澳创新合作先行示范区、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
近年来,东莞坚持不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快速涌现、区域创新体系日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东莞正开启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制造优势积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佛山是传统制造业城市,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佛山由制造业生产中心向制造业创新中心转型跃升。佛山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在落实省的创新驱动发展“八大抓手”工作基础上,结合佛山特点、产业基础和创新条件,制定出台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把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点,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一环创新圈,打造全新的高端创新集聚区。一系列部署促使佛山迸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位于珠三角外围的云浮、清远、汕尾等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与珠三角中心城市相差悬殊。其根源在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基础差、产业层次低、创新资源缺乏、人才供给不足、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创新发展存在严重短板。为了实现珠三角地区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这些创新能力较为落后的城市必须牢牢抓住广东省大力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机遇,在珠三角中心城市对口帮扶过程中主动学习先进经验,加强与中心城市创新合作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都市型创新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力争把领先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辐射”到粤东西北,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