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基础力状况
从珠三角各城市的创新基础力得分来看,广州(95.45)位于榜首,得分远超珠三角其余城市。深圳(77.72)、珠海(73.93)、东莞(69.42)三个城市创新基础力得分位列广州之后,都高于均值(67.95)(见图2)。创新基础力排名显示出,位于珠三角中心的城市占据了较多的创新资源,创新发展的起点明显高于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
广州是珠三角城市中创新基础最具优势的城市。首先,广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林立,创新人才储备和研发力量雄厚。作为广东省省会,广州聚集了省内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省内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创新能力强;其次,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数量众多,为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一区十九园”的发展格局优化创新发展空间,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形成科技创新的“北斗矩阵”,科技创新区域的集聚效应不断扩大,为广州吸引了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最后,创新服务机构和载体较为完善,能为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强力的支持和保护。拥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广州中心等众多服务创新的机构和载体。
深圳在创新基础力方面排名仅次于广州。与广州不同的是,深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相对较少,人才资源和基础研发力量先天不足,主要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开放的经济格局及市场经济先行一步,使得创新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深圳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特点为: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种新型研发组织极大提升了科研向应用和产业转化的效率。同时,深圳也十分重视人才、载体这两个创新因素对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当前,深圳正全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和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例如深化和拓展“孔雀计划”,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汇聚诺贝尔奖科学家、“两院”院士、学科带头人等一批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工匠和管理人才;加快实施深圳超算中心扩容工程,加快建设一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和平台。
珠海创新基础力得分也高于平均水平,领先于珠三角其他地级城市,珠海在创新基础方面的优势在于:第一,全省规模第二的高等教育是珠海落实创新驱动的重要优势。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珠海正在加快推进在珠高校转型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力争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加快建设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科研平台、研发平台,弥补珠海公共创新平台数量不足的短板。同时,这些高校的加快转型,有助于推动珠海进一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保障。第二,珠海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企业是创新主体,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作为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一直坚持产业高端起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培育一大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第三,珠海更低的创新成本、相对充裕的土地空间、更轻的传统产业包袱以及更宜居的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创新要素。
河源、汕尾、云浮等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创新发展基础先天薄弱,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处于劣势地位。产业发展需要依靠集聚力量,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的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偏低,在人才、资金、科研能力、创新环境等方面远不如珠三角中心城市。因此应当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向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倾斜,重点支持优势传统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促进工艺创新和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加快形成优势产品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传统优势产业。同时,还应加强珠三角中心城市往外的辐射带动力,使珠三角中心城市创新资源向外围城市有序输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新路。未来可以预期的是,伴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成,珠三角欠发达城市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凸显,这些都将有利于其自身创新驱动的发展。
城市创新投入力状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资本是第一推动力,现代重大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与持续、大量的人才及资本投入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来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资本可以为创新提供强大推动力。从14个城市创新投入力得分可看出,平均值为70.34,深圳(97.95)、广州(77.80)、珠海(76.27)等综合创新能力领先的城市也是创新投入最多的城市,创新投入对创新成果产出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而云浮(61.83)、河源(61.77)、汕尾(60.72)等城市在创新投入方面力度不足,与珠三角中心城市差异较大(见图3,P16)。
深圳在创新投入上不遗余力,其研发投入在珠三角和全国均位于前列。一方面,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投入紧密相关,深圳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使得深圳创新能力加快提升。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81%升至4.1%,呈逐年攀升之势,投入强度已经超过不少欧美发达国家。深圳还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通过实施“科技金融计划”,引导和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了从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产品中试到规模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方式。另一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创新的重要因素,深圳的人才投入力度同样巨大。近年来,深圳接连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等政策,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方式,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构筑平台培养人才,优化环境使用人才。同时,深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式跨越发展,一批特色学院在这里拔地而起。
广州的创新投入力虽居珠三角城市中第二位,但得分与深圳有较大差距。2015年广州市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出了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倍增计划,出台了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激励等5个方面,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为了激发企业创新活动,广州积极推动企业落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政策,刺激两级财政安排的企业研发经费活动补助资金延续11年。随着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强,广州的创新产出也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珠海在创新资金及创新人才投入方面走在珠三角其他地级城市的前列。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也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珠海拥有特区优势和生态宜居优势,以高校、企业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进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珠海落实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珠海围绕人才立法和产业发展定位,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推进出台系列人才新政,为特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不少高端人才前来创新创业。2017年3月,珠海市正式实施新的人才引进核准政策,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人才流动的障碍,集聚创新创业型人才。“千人计划”总部项目、“百位千人创业基地”的建设使高端创业创新人才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在资金投入方面,珠海的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居珠三角地区榜首,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位居区域第二名。2015年公布的《珠海市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中还提出,到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研发投入倍增,全社会研发费用增至100亿元。
城市创新产出力状况
通过对14个城市创新产出力进行排名,可以看出深圳(94.51)、广州(81.91)得分遥遥领先,其他在平均线(70.55)以上的城市为佛山(77.96)、珠海(76.18)、东莞(75.73)、惠州(70.77)、中山(70.76)(见图4,P18)。
深圳的创新产出力代表了珠三角地区的最高水平。深圳建立了以企业研发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公共研发和金融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了从企业研发投入到专利产出,再到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良好态势。在完善高效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下,技术要素对创新产出的支撑作用巨大,科技企业、创新载体迸发出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随着深圳研发投入的增多,科技成果持续井喷,反映研发成果的专利凸现,专利申请和授予量在珠三角遥遥领先;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化能力强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体现出以创新企业为主导、产研联系紧密、技术转化应用能力强的城市创新体系。
广州的创新产出力得分在珠三角地区排第二位。随着政府和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强,广州科技成果数量突飞猛进,2016年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高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首位。同时,广州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能力增强,2016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速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之首,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集聚效应,广州的优势产业逐步成型。此外,广州致力于科技金融“联姻”,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投资双向激励补助政策。据统计,2015年至今,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科技金融领域共10多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300亿元,财政资金放大了30倍,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佛山的创新绩效在珠三角地级市中表现较为突出。将创新投入与产出进行对比可发现佛山的创新效率较高。当前,佛山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全新阶段,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从目前各项创新指标的成绩来看,佛山很多创新产出指标仅次于广、深,如专利申请和授予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等。自从提出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来,佛山创新主体日益壮大。其中特别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保持持续增长。同时,佛山创新型产业加快发展。全市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企业、规模以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城市创新持续力状况
创新持续力代表城市创新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能力,伴随着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14个城市在这一指标上的平均值为83.12,接近2/3的城市分数超过80,超过均分的城市为深圳(93.85)、河源(93.28)、珠海(89.10)、广州(85.92)、惠州(84.86)、肇庆(84.46)、东莞(83.31)(见图5,P20)。创新战略对这些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使城市迸发出新的活力。
深圳的创新持续力在珠三角地区独占鳌头。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若干措施;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每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近五年来,深圳通过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战略引领。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基础研究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向应用和产业转化的效率。深圳还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消费升级方向和供给侧短板,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把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成创造新供给的强劲动力。深圳的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创新速度加快,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领跑。深圳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目标迈进。
河源在创新持续力方面仅次于深圳,成为珠三角外围欠发达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和标杆。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吹响了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号角,河源抢抓粤东西北振兴机遇,坚持不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河源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正式晋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以此为契机,河源将高新区作为创新的主阵地,坚定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继续扩展政府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快构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孵化基地。同时,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创新体系,加快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创新企业。一系列创新举措提高了城市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接下来,河源还应主动对接珠三角,引导深圳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河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参与大珠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湾区城市群建设。
珠海在创新持续力得分排名上位居第三。近年来,珠海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汇聚创新资源、发展科技产业,取得明显成效,推动了全市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珠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二。面向未来,珠海正全力在新起点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跃升,围绕三个目标,聚焦三个关键,突出三个重点,抓好三个抓手,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高地、产业技术孵化高地、创新人才高地、创业投资高地、知识产权服务高地、质量标准高地。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焦欢(见习)】
责编:董惠敏 / 张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