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组织信用更具有社会道德感。众所周知,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社会团体和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个人媒体群等等。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以国发〔2015〕33号批转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民政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制定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分基本情况、统一代码设计方案、统一代码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实施4部分。其中,社会组织信用管理问题也不例外。截至2017年10月初,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近75.5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5.39万个、社会服务机构39.59万个、基金会6028个,另外还有纳入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300多万个。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24.38万名、社会工作师8.34万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2.72万名,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近80万人。各地已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28万多个,发展社会工作行业组织590多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6000多个,在城乡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3000多个。各级民政部门认定和登记的慈善组织已达2500个,其中给予公开募捐资格的596个。因此,社会组织的信用建设和监管问题与企业一样同等重要,千万不能忽视!
2016年8月下旬,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要求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为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的作用,建立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记录、使用和管理制度。2017年 11月8日,民政部公布了《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定义、分类、适用范围、管理的基本原则、列入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情形、程序、救济途径以及激励惩戒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4,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个人信用面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谓个人信用是指人们在同银行往来时,在银行贷款及还款行为的记录。它是银行决定愿否借钱、借钱多少及借钱期限长短的重要依据之一。个人信用制度是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于个人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提供信用或者提供多少信用的制度。反映个人信用状况有两种形式,即个人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个人征信是以个人为征信客体的征信活动,通过依法设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一般称之为征信机构),把分散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通过合法手段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形成个人信用档案,并根据金融、商业机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需要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目前,入库信息包括个人基本身份信息、商业银行各类消费信贷开户与还款信息、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信息、移动通信协议用户的缴费信息、部分公用事业费的缴费信息、法院判决和执行信息、典当和租赁、保险营销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信息等,今后将进一步丰富。
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98号),旨在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政府在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中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以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为突破口,推动建立各地区各行业个人诚信记录机制。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各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个人征信机构,分别实现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个人征信信息的记录、归集、处理和应用。建立健全个人诚信奖惩联动机制,加大个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力度。
总而言之,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体系是以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形成为动力;以信用服务行业主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支撑;以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作保障的国家社会治理机制。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组织信用和个人信用四位一体。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全局,系统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黄燕芬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杨宜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1、董辅礽:《关于信用和信用体系》,《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Vol.9 No.2
2、王爱俭:《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3、艾洪德、蔡志刚:《个人信用制度:借鉴与完善》,《金融研究》2001.3
4、王和平:《论政府信用建设》,《政治学研究》2003.1
5、蒋海:《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与中国的信用制度建设》,《财经研究》2002.3
6、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