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绿色制造:国内外创新探索与经验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实业兴邦,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建设制造强国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绿色制造是一个系统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实现资源优化和保护环境。依照《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必须构建“4+2”绿色制造体系,即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和强化绿色监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搜集整理国内外创新发展绿色制造,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的经典案例,对其中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今后各地推动绿色制造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我国地方实践经验

江苏:协同推进

江苏是全国制造业大省和国际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江苏省政府以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把绿色制造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绿色制造能力,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允许客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或者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无锡市针对全市329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中央空调、工业窑炉、余热余压、绿色照明、电机五大节能改造潜力进行调研,梳理出新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助力无锡“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

组建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3月,江苏省政府确定由常州大学牵头组建“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包括18家协同单位,集聚行业科技创新人才,网罗省内优势创新力量,整合众多科研资源,形成绿色制造发展合力。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资源整合,推进绿色制造理论创新,提升技术和产业化水平。

浙江:金融支持

近年来浙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制造业,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的多样性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地引导和推动全省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转型升级(见图1)。浙江率先开展绿色金融改革综合试点,编制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创建了全国首家地方性“绿色金融事业部制银行”,建立全国首套地方性绿色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和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监管评价体系。

首创排污权抵押贷款模式,最早开展采矿权有偿公开出让。2010年,浙江省环保厅出台《浙江省排污权抵押贷款暂行规定》,创新推出以政府回购方式作为排污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处置渠道,引导和支持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实现绿色环保升级。创新小微企业绿色节能贷款模式,支持传统小微制造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同时,推进以节能、节水、环境、亩产为基础的资源供给制度。湖州市试点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地价政策,在全国最早开展采矿权有偿公开出让。

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2014年11月,浙江省政府确认衢州市为浙江省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以点带面推动全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有效途径和方式。截至2017年5月,宁波市、湖州市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根据湖州市委市政府发布的《湖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未来三年,湖州将以“绿色智造”为主线,着力打造七大特色产业体系,重点聚焦产业绿色转型、智能制造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三种模式,打造国内“绿色智造”的“湖州样板”。

图像 8

湖南:政府主导

2016年,湖南省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为深入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抓好绿色制造体系创建,2017年湖南省各市经信委对部分企业进行参评,具备“绿色基因”的企业可获得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政策扶持,奖励引导。2008年11月以来,长沙经开区先后出台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创建生态园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专利驱动创新发展鼓励办法》和《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以政策支持促生态园建设发展。管委会参照相关标准制定落实奖励政策,有效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大力鼓励企业集聚,形成绿色制造的产业集群。2015年,园区通过了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组织的考核验收,成为湖南省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环境监控,重点治污。湖南省政府发布《湖南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创建和评价,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长沙经开区率先在全省工业园区中建设了环境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将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水源水质、地表水水质、空气质量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和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五大系统有机结合,能够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环境和质量体系认证等工作,从而巩固扩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

广西:创新融合

广西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柳州和桂林。以“酸雨之都”著称的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在政府重视、企业担责、全民参与三者的联动作用下,通过工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碧水蓝天工程的实施,走出了一条工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路。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广西桂林,近年来结合旅游业发展,创新实现“工业+旅游”的绿色发展。

节能降耗,产城融合。柳州市淘汰落后产能,打破工业传统路径依赖,传统老企业“退城进郊”“退城入园”,并对其进行异地技术改造、重建或扩建,确保增产不增污。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方式,推动污染行业的整合重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工业新的增长点,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催生新业态。按照“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方式,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调整能源结构,加强低碳基础建设。柳东新区已成为广西产城融合的新标杆。

工业与旅游创新融合。在发展绿色制造业的形势下,桂林市政府提出“重振桂林工业雄风”战略,不断壮大工业总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优美的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将绿色制造与旅游业进行创新融合发展,推进桂林工业加速发展。2017年11月,桂林举行第一届“桂林绿色制造”体验与展示展销会,联合企业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精品销售,打造桂林制造品牌,开拓桂林制造市场。

国外经验

美国:重振制造业,发展新能源

世界金融危机后,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政府在重振制造业、发展新能源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政策引导(见图2)。这些战略不仅创造了大量新工作岗位,还为未来美国绿色制造业发展奠定基础。

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资本往低成本、高收益的地方走,这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也是多年来美国无法重振传统制造业的主要原因。经济危机后,为重振制造业,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财政支持、引导投资、税收减免、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式,支持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中提出,要加大对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发展有利于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美国创新战略》提出,要优先发展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先进制造业技术和空间技术。在特朗普竞选期间,也提出让“美国制造”重新攻占美国和全球市场的口号。

新能源战略。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迅速促成了《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颁布,提出加强绿色能源产业建设。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曾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了题为《放弃石油》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通过改变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我们能够创造出来新的就业岗位和全新的产业”。尽管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能源政策或计划中对新能源言之甚少,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新能源革命会就此终止。在此之前,美国已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州推行了“清洁电力计划”。

图像 9

德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研发绿色科技

德国作为传统工业强国,可持续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沿。作为一个传统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对降低德国对外能源依赖度、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把握未来市场先机都至关重要。

开发可再生资源。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德国几乎所有的原油都依赖于进口。历史上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电力供应法》《可再生能源法》、税收优惠减免方案等。同时大力推进“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以保障新生的可再生能源行业拥有一定市场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市场,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异常迅猛,可再生能源产业已成为德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德国对传统工业使用的能源征收极高的税率,迫使企业迁址海外。

推动电动汽车和节能跑车产业发展。汽车业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产业。德国汽车行业凭借其强大的科研优势,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而带动德国产业发展方式转。德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有100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此外,在世界上几个发展迅速的“绿色科技”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汽车效能),德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默克尔宣称:“德国一旦抢占了绿色科技市场的先机,就能持续握有出口优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日本:节能环保,绿色发展

日本政府从1991年开始推出“绿色行业计划”,1992年开始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2008年开始实施“环境与能源革新技术开发计划”,以期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重振日本制造业。2012年公布的《绿色增长战略》细化了蓄电池、环保汽车、海上风能发电等核心内容,目的是广泛培育包括零部件、材料在内的环保产业。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1979年,日本政府就已经开始制定《关于能源使用合理化法》,经多次修改、完善后,日本国内90%的企业均作为该法限制对象,现已覆盖工厂、运输、建筑、机械器具等四大主要能源使用领域。此外,在本世纪初,《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绿色采购法》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带动了日本节能性立法体系的形成。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日本通过大数据分析、网格化、新能源与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性手段,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与“智慧城市”建设体系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城市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与此同时,不断推进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建设,提升居民出行效率,统筹能源资源的平衡,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

借鉴启示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发展绿色制造要平衡“加”“减”,有“进”有“退”。一方面,发挥环保政策导向作用,淘汰落后、高污染产能,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绿色增长点。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加入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四大理念,作为“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推动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发展,一直是近年来的施政重点(见图3)。推进绿色制造,必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与相关制度体系,落实解决违法成本低、环保成本高的实践问题,强化企业环保责任,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协同相关行业,建立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市场绿色消费。具体做法如下:通过在合理范围内的税收政策倾斜,吸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积极探索进行结构调整、资源优化的成果经验,鼓励学习推广;通过“因地制宜”的地方政策支持,激励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集聚;建立专项基金,分担企业绿色改造和绿色“智”造发展的风险;将企业“绿色基因”纳入考核标准;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工程,引导绿色消费行为。

明确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统一绿色标准管理。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和认证资格也应做出适当调整,以满足现今产业社会发展的要求。完善绿色制造行业相关标准与管理规范,对现行标准和规范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补充修订。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化制定,加快推进地方和全国统一的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标准管理。结合专业技术发展现状,积极参与并主导绿色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绿色标准国际化。

图像 10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试点建设

2016年9月发布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绿色制造发展要坚持国际性原则。在充分结合国际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基础上,提高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国际化水平,分享我国绿色制造经验。

绿色制造要与国际接轨。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绿色制造联盟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黄群慧表示“绿色制造对中国推进包容可持续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绿色制造的过程中,要虚心学习外国制造业的先进经验,积极与国外制造业企业合作,提高技术标准,抢占国际市场。

积极开展绿色项目、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试点工程。改革试验区不仅能够以点带面,在地方形成拉动效应,还可以为全国贡献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经验。应坚持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深度谋划和积极探索绿色制造的模式和路径。

加强绿色制造成果宣传和推广。将绿色技术作为传统产业转型调整的突破口,探索适合绿色产业发展的样板模式,形成行业内的示范效应。联合科研单位和技术领先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高污染产能效果宣讲,积极推广制造业绿色化成果经验。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郑红认为,应分批次遴选绿色制造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产品覆盖面广、行业带动性强的国内外龙头企业,助力推广资源能源利用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探索形式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制造最佳实践。

图像 11

协同多方力量,形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应汇聚多方力量。建立关注绿色制造领域的综合性平台组织,“政产学研用”各方进行信息共享,探索“绿色制造+互联网”等新模式,搭建跨界联动的服务平台,打破绿色制造创新发展瓶颈,形成绿色制造发展合力(见图4)。

发挥协会作用。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应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企业绿色经营管理创新,探索现有体制障碍和技术瓶颈,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此外,还要加强与环保部、相关监察部门合作对接,树立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

汇聚科研力量。科研院所、大学和研究型企业是主要的科研力量。一方面,它们应加快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实现绿色制造技术突破,推动完善相关专利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应追踪专业发展前沿,关注国际绿色制造关键技术,指导和管理技术引进。此外,它们还应牵头搭建绿色制造产业内含的多领域技术平台,加强生物、材料、能源、资源等方面的跨专业合作。

鼓励金融支持。通过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改造相关领域。具体内容如下:一要创新和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等产品;二要鼓励银行、担保机构等为中小企业绿色创新与低碳转型提供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三要积极利用私募基金等融资手段,探索建立适合产业绿色发展的风投市场;四要不断创新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有效分散绿色改造升级过程中的相关风险。

强化企业管理。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中国绿色制造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陈立辉指出,“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处理、绿色供应链、绿色管理等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企业要通过强化管理控制好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做到符合市场需求,符合环保要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绿色制造提供人才保障

从横向看,绿色制造涉及各行各业,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要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需要高技术人才。从纵向看,绿色制造贯穿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运行、绿色回收、绿色再生、应用绿色能源、使用绿色包装、实施绿色营销、开展绿色贸易等内容,每一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岗位培训。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跨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活用现有人才资源,进行转岗培训。大力挖掘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专业公司等专业人才,为企业进行精准服务。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专业人员的从业水平和工作经验。在传统产业中普及提高从业人员绿色制造意识和专业技能,为转向绿色岗位提供各种转岗培训。

推动高校建立绿色制造交叉学科。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绿色制造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绿色制造提供长期人才保障。把人才培养作为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举措,根据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高校进行二级学科的建设,吸引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建立紧缺人才引进战略机制,通过适当的奖励政策吸引急需人才。对关键岗位人才不足的,高校科研机构应结合现实需求举荐行业精英,同时建立人才引进政策。地方政府与企业应联合设立专项资金,将推动人才“引进来”纳入地方财政支出和企业成本核算考量。

【整理:人民智库研究员 李思琪】

责编:赵鑫洋 / 贺胜兰(见习)

责任编辑:张盈盈
标签: 启示   经验   绿色   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