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植根民间,受众多,影响广,展现了最基层社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状态,也具有提升民众的群体归宿感和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和塑造民族品格的价值功能。现代社会同样需要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在功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民俗文化发展,既是民俗文化自身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应有之义。
民俗文化是普通民众的传统生活文化,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在不断的冲击、融合、革新、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深刻隽永、积极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和灵魂情操,而且更加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引领着中华儿女一次次战胜苦难,走向辉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内化为各族、各地区人民的文化徽标和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在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高度,增强全体国民的精神富足感和幸福感,因此也应涵盖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接地气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普通民众的传统生活文化,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民俗”即人民大众的生活风俗,民俗文化大都从原始部落文化、亲缘和地缘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继承发展而来,如图腾崇拜、节庆祭祀、婚丧嫁娶、农林渔猎、劳作休息等,也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而深深打上了时代和民族的烙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也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民风民俗文化,民间性、大众性、习俗性是其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外在则表现为受众多、影响广、根基深。经过时代的洗礼和自我更新发展,当前大部分民俗文化也都具有积极意义,蕴含着各族各地人民积极乐观、奋发向上、感恩知礼、敬畏自然、勤劳坚韧、合作包容等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这是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合。
民俗文化是习俗和礼教文化,有助于引导民众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方面,习俗性是民俗文化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其得以发展绵延的基础。习俗不仅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展现了特定群体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模式,更彰显着其对社会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取向,内含着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教化功能。换言之,一定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一定的精神情操和价值取向,民俗文化在特定群体中的继承、传播和弘扬,实际上也就是精神情操和价值取向在这一人群中传播、沉淀和发挥影响力的过程。民俗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积极先进的民俗文化能够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行为范式、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其所承载的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能帮助民众构筑内在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民俗文化展现出一定的训导教化能力,有助于帮助民众形成正确的道德和审美价值取向,如节庆仪式等,并不需要以科学理性阐释其何以然,却需要民众在心理上加以认同,并且在行为上加以遵从。民俗文化不同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而是以软性约束潜移默化地来实现其精神和价值引导功能。先进民俗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训导和礼教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的重要依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关照和哺育的重点对象。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民俗文化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凝练和阐释了社会主义根本的意识形态、崇高的思想文化和规范的道德体系;集中凝练和阐释了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价值和公民素质,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精神指向。民俗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有的存在一些低俗、庸俗和媚俗的内容与封建迷信思想,并且在传承变革中也受到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而呈现出道德异化的迹象。如此种种,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哺育和引领,确保民俗文化能够不断去粗取精、繁荣发展,更好发挥其精神引领和道德教化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民俗文化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涵盖了普通大众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方方面面,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自我传承和创新、适应能力。面对当前信息社会各种思潮交织的复杂形势,广大民俗文化工作者更应该紧紧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有力武器,树立历史和文化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承担起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革新的重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民俗文化发展变革进程之中,进而融入到民俗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旗帜鲜明地告诉民众民俗文化应该继承弘扬什么,应该摒弃涤除什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春风化雨地哺育引导民俗文化承担起价值导向职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秉持正确的行为准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民俗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导向作用。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触及受众的灵魂,让人心动,进而获得对艺术所承载的精神内涵的认同。民俗文化通过一定的艺术载体来展示,就要求民俗文化艺术应该以创造美、传递美、塑造正向审美观为准则,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己任,进而影响最广泛的受众。为此,广大民俗工作者应该始终坚守“展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明、传播当代中国审美追求”的责任,不仅要向本国人民传递正能量,更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民俗文化应该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为载体,对内弘扬正向价值观念,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教化民众,提升社会精神文明高度;对外则要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精神风貌,展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民俗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民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发端于人民群众,也应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民俗文化应该首先展现出社会性,以社会效益为首要功能。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突出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尚未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就要求民俗文化承担起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能,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俗文化主体地位。为此,就要求广大民俗文化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深入人民群众,贴近民生,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伟大社会实践中汲取灵感,挖掘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让民俗文化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要善于发现民俗美、创造民俗美、传播民俗美,让广大人民群众更便捷地欣赏和体验到民俗美,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民俗文化真正焕发出民族的、大众的、进步的魅力之光、永恒之光。
(作者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②诸建焕:《依托民俗文化,引领立德树人》,《当代教研论丛》,2017年第5期。
责编/周素丽 姜成(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