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与时俱进地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措施途径,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1、重大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发展生产力的高度。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也是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有的同志认为,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没法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就没有办法保护生态环境。事实上,保护和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抓好了,本身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越好,对高新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强。在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明媚的阳光卖出了好价钱,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2、目标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即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二字。“富强”对应经济建设,“民主”对应政治建设,“文明”对应文化建设,“和谐”对应社会建设,“美丽”对应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就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相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深刻阐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指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些重要论述纠正了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的错误观念,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属性,为我们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工作,绝不仅仅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事情,而是其他四大建设共同的价值取向,其他四大建设都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而不能背道而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涉及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体制机制等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融入经济建设,重在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包括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就业、绿色金融、绿色基础设施等;融入政治建设,重在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体系、监管体系;融入文化建设,重在提高生态文化软实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生态文明观念;融入社会建设,重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得到实惠。
3、建设路径坚持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今世界,绿色发展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代表健康和生命,代表生机和活力,代表希望和未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绿色发展是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根本之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推动绿色发展,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政府层面要搞好规划引导。严格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划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严禁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环保规划的项目上马。企业层面要推进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从每个环节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社会层面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载体,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4、建设目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产品和服务,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产品公共性的本质属性,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提升了人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知。
现在,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要生计变为要生态、求温饱变为求环保,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增长强劲。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需求端发生的新变化、产生的新需要,着力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积极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海南积极发展共享农庄,就是准确把握这种消费潮流的变化趋势,推进生态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策划好、建设好、经营好共享农庄,就能为丰富生态产品,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提供一个很好的增长点。
5、方式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就从更大尺度、更广视角回答了治理自然生态系统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提供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思想方法。
系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一些地方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植树种草,因为方法不当,收效甚微,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导致地表植被减少、水资源短缺、二次荒漠化等。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环境方面,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的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要形成谁保护、谁受益的浓厚氛围,让保护生态的不吃亏、能受益。要通过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起步比我们早,他们走过的弯路我们可以避免,他们很多先进技术和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6、制度保障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制度和法治带有根本性、长远性。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存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要调整和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过去一段时间,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在干部考核上“以GDP论英雄”,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大干快上抓项目,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透支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考核指挥棒转向,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各级干部都要主动适应和积极执行,真正推动绿色发展落地。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法治不健全,有的生态环保领域存在法律盲点,有的生态环保领域环境违法处罚标准太低,执行也不严格,导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较为普遍。要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切实予以加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应进一步探索完善,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横向执法合作,形成惩处环保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
(作者:李军 系海南省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