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总书记为何两次提及“孤岛现象”

编者的话: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 “走基层”,谈及了许多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讲科技创新问题时,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孤岛现象”。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习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要避免‘孤岛现象’”,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受关注。而正是立足于顶层设计的视野和系统统筹的角度,习总书记希望能够避免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孤岛现象”,提升国家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那么,我国的科技创新领域究竟存在哪些“孤岛现象”?“孤岛现象”究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哪些负面效应?我们对这一主题做了调查分析,特刊出简要部分以飨读者。

总书记两提 “孤岛现象”的深意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希望能够通过避免“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技创新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通过对以往习总书记的讲话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及“孤岛现象”这一词汇。上一次总书记提及“孤岛现象”,还得追溯到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上。在主持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出:“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总书记为何两次提及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从词汇的来源看,“孤岛效应”本是物理学词汇,用于反映子系统之间缺乏联通,从而一旦其中某个子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系统效能的发挥。将这一词汇用在科技创新领域,显示了总书记对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关注的宏观视野。总书记提到的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主要是指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某一环节或要素与整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发生“隔离”,包括科技与经济产出之间的隔离、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之间的隔离等。同时,在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中,每一环节较少或很少与其他环节进行资源、信息、人员等交流,以至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形成“闭路循环”,导致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效率低下的状况。

鉴于此概念提出的深远意义,人民论坛测评中心依现有的公开统计资料,进行梳理和统计,进而探索并分析了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可能存在的“孤岛现象”,以及这些“孤岛”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供给孤岛”

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以下简称“研发”)活动的投入。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的量化指标,即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国际社会衡量一国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按国际通用的标准,该指标小于1%,则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弱;处于1%-2%之间,则表示该国或地区具有一定整体创新能力;处于2%-5%之间,则表示该国或地区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强。

0TG4U`1MCFH(}AU@~K7[T]H

根据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研发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65%,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表明当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至2012年,我国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也仅只有1.98%,仍旧不到2%,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仍处于落后水平。与同期的美国(2.79%)、日本(3.35%)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相当显著。

那段时期,中国企业利润率低,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展研发活动成为中国低技术进步或粗放型增长等说法背后的主要体现。1998年,我国各级财政的科技拨款仅约为438.6亿元,其中289.7亿元来自于中央财政,148.9亿元来自于地方财政,整体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6%。说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央政府拨款少,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这一现象直到2010年后才有了显著的改观,主要是由于至2010年,地方财政用于科技拨款的数额首次超越中央财政拨款,两者之间的比值为1.04:1,至2013年,这一比值约为1.26 :1。

国家科技创新活动有赖于中央和地方的整体统筹,为此应避免中央财政成为研发经费来源的“孤岛”。当然,这既要考虑中央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要保证地方政府在推进研发活动中保持相当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资金孤岛”“人员孤岛”“机构孤岛”

我国研发活动呈“孤岛”现象,主要概括为研发活动少而集中。对研发活动的经费投入主要是由少数行业和一些大型企业的重点项目在支撑,研发活动本身缺乏可持续性。一旦某些项目终结,没有新的重点项目及时跟进,整个研发活动的投入就会明显回落。同时,我国的研发活动类型大量集中在试验发展方面,对于创新理论起支撑作用的基础性研究力度较弱。

资金孤岛

我国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据统计,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约2500多亿元,占总支出金额的21.11%;企业资金约8837多亿元,占总支出金额的74.60%;国外资金约106亿元,占总支出金额的0.89%;其他方面的资金约402亿元,占总支出金额的3.40%。数据比较显示,企业资金占研发经费支出的绝对主体地位。

G758})E@J`(~9C{FFBQ56QH

而回溯2003年,在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约为80.28%,企业资金所占比重约为5.22%,国外资金所占比重约为0.43%,其他方面资金所占比重约为14.07%。由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10年前政府出资是研发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资金孤岛”可谓名副其实。

10多年来,企业资金投入逐渐成为破解科技创新“资金孤岛”的主要手段。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政出多门、权力分割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政府资金用于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所以让企业更多地、积极地参与自主研发,使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的经营行为,可以显著提升资金的组合效率。

当然,为保证企业资金积极用于研发活动,并保证高使用效率,需要塑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推动企业间积极合作又有效竞争的局面形成。10几年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合同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将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

环节孤岛

我国的研发活动按内容环节可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以人员投入定量核算,这三种研发活动类型呈现显著的差异。据统计,2013年,我国全年投入研发活动的研究人员当量为353.28万人·年。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当量为223.19万人·年,占比约为6.32%;从事应用研究的人员当量为39.56万人·年,占比约为11.20%;从事试验发展的人员当量为291.40万人·年,占比约为82.49%。比较三种研发活动类型的人员投入差异,试验发展研究已然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孤岛”。

回顾2003年,我国全年投入研发活动的研究人员当量仅为20.40万人·年。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当量占比约为12.75%;从事应用研究的人员当量占比约为38.73%;从事试验发展的人员当量占比约为48.53%。

F3SI7[4ERE5AJV[_)V(8TLY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研发活动类型中“环节孤岛”的现象逐步明显,大量的研究人员集中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中,尤其是试验发展很大程度被逐步强化。不可否认的是,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更有可能使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但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孤岛效应也使基础研究成为研发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以至基础研究成为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洼地”。

机构孤岛

当前我国研发活动的主体机构主要包括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及其它。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机构使用的额度大约是9076亿元,占总研发经费支出的76.61%;研究与开发机构使用的额度大约是1781亿元,占总研发经费支出的15.04%;高等学校使用的额度大约是857亿元,占总研发经费支出的7.23%;其他机构使用的额度大约是133亿元,占总研发经费支出的1.12%。

而在2003年我国总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机构使用的研发经费占比约为62.38%;研究与开发机构使用的研发经费占比约为25.93%;高等学校使用的研发经费占比约为10.53%。相比10年前,我国当前研究与开发机构所使用的研发经费占比已经显著降低。

M{KSYCDU7[UIN@_P962(]WV

我们应当认识到,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所具备的研发优势都属于要素优势,具有基础性、潜在性的特征,在转为生产力的研发效率方面,不及企业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活动经费的显著增加,印证了1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扩张,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上,还体现在企业的运营效率上。企业研发活动增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但能否持续、广泛、扎扎实实地实现技术改进,还有赖于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创新主体的协同配合。这就需要打破大学、企业与政府之间过去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创新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实现更为紧密的联系,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条件。

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避免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孤岛”

科技创新能否转化为经济增长率,能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科技要素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标准,也是科技创新活动周期中的“最后一公里”。而能否打通这最后一公里,也决定了整个研发活动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是否成为“孤岛”。

我们对1998-2003年、1999-2004年、2000-2005年、2001-2006年、2002-2007年、2003-2008年、2004-2009年、2005-2010年、2006-2011年、2007-2012年的GDP年均增速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拟合。在剔除了两个极端的分布点(2005-2010年、2007-2012年)之后,由GDP年均增速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散点分布,可以看出两者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的相关性。但拟合的二项式方程也再次说明了科技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存在的边际递减效应(拟合后的二项式方程为:y=-0.0099x +1.107x -19.73,R =0.985)。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了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如果以GDP增速7%计算,根据拟合方程测算得出的2015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应为35.43%。而这一贡献率水平,仅接近于我国在1998-2003年之间的贡献率水平。

所以,我们应当发现,中国能够制造出当前世界上大多数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正因为过去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大规模的生产。高效率的生产线、现代化的生产管理、一定水平的质量控制,都在与“中国式”的大规模生产相配合,使生产函数中的每个要素,包括劳动、技术、资源、资本都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了能够支撑相应科技水平的工业体系。这也是我们避免科技创新“孤岛效应”的重要体现。反观,我们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印度,虽不遗余力地发展高科技,但印度国家整个工业体系的落后、产能落后和原材料的匮乏导致了科技创新消化能力不足,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孤岛”。

通过对GDP的年均增速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增速的提高范围大致在0.18%-0.23%之间。所以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将可能成为继土地、人口等红利消耗殆尽之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型增长方式。在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衰退后,创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的拉动和引领,基础在于如何将创新转化为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如何利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导企业转型。

(执笔:严 俊)

[责任编辑:人民智库]
标签: 孤岛   总书记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