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公众对形式主义的第一感觉多是“反感”“冷漠”“愤怒”;多数公众对其内涵的认知清晰准确,“重形象工程”是对其内涵的首要认知;部分公众对何为形式主义的理解模糊有偏差。
●八成公众认为形式主义问题普遍存在,最反感“只关心开会、发文、做姿态、表决心,不关注有效性和是否管用”的会议形式主义;公职人员是问题多发群体,尤以党政干部为首,“领导检查”“汇报总结”“基层调研”是问题的多发领域。
●公众认为官僚主义作风、封建官僚文化和习惯势力的长期负面影响是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个人主观认识不足、利益驱动和制度环境也会促成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形式主义泛滥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公信力,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阻碍改革和抑制创新,浪费社会资源,败坏社会风气以及影响社会团结整合。
●严肃政治纪律、加强诚信建设、加强思想和理论教育以及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体系是预防和治理当前形式主义问题的多维路径。
【调查时间】
2017年12月—2018年1月初
【问卷发放】
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9322份(包括人民论坛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网络推送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19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6%。
【样本构成】
●47.6%的受访者为80后,90后占33.1%,70后占12.2%,其他年龄阶段占7.1%;
●25.5%的受访者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占34.8%,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占9.7%,群众占30.0%;
●受访者以城市居民为主,其中居住在直辖市的受访者占18.3%,省会城市占36.3%,地级或县级城市占33.9%,乡镇村居民占11.5%;
●36.8%的受访者月收入在2000-5000元,月收入5001-8000元者占34.8%,月收入8001-12000元者占12.2%,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占12.9%。
形式主义是损害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祸首”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制定转变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呼吁反对形式主义、树立良好作风,号召在全党形成说真话、干实事的风气,以形式主义为首的“四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形式主义作为传统官场文化产物,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更是具有与生俱来的顽固性和反复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形式主义又不断流变、形式翻新,影响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如政府部门以往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在是“门好进、话好听、脸好看,就是事难办”,这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和格外关注。在新形势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公众关于形式主义的评价,于近期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公众对形式主义的第一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其内涵,有哪些新的突出表现,公众最厌恶的形式主义有哪些、存在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如何治理当前的形式主义问题等。
多数公众对形式主义的内涵认知清晰准确,首要认知是重视形象工程,态度多“反感”“冷漠”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形式主义也在变换花样。如果评选生命力最旺盛的东西,形式主义很有可能夺得头魁。依据心理学“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可知,公众对形式主义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日常生活中其对待形式主义的真实态度以及形式主义对其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4.9%的受访公众对形式主义的第一感觉是“反感”,说明近半数公众对形式主义这件事情深恶痛绝;23.4%的受访公众表示“冷漠”,说明部分受访者对形式主义的存在见怪不怪,甚或无力吐槽选择冷漠;有15.3%的受访者表示“愤怒”,说明部分公众对形式主义有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在调查公众对形式主义内涵的认知时,我们按照形式主义对“程序与结果”“形象与民众”和“短期与长期”的重视程度将其确定为是否明确认知形式主义的内涵;如果程序、形象和短期的选项占比高,说明公众对形式主义内涵的认知清晰准确,反之,则理解模糊有偏差。调查结果显示,公众选择占比高的选项依次为“重形象工程”(81.1%)、“重短期显绩”(71.7%)和“重程序控制”(52.8%),表明多数公众对其内涵的认知清晰准确,在日常生活中能准确分辨何为形式主义。其中,公众选择最多的选项是“重形象工程”,这在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其多是“不顾实际情况、只搞面子工程”的固有认知。
调查还显示,部分公众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模糊和偏差,认为形式主义重视结果导向、民众意愿和长远潜绩,这对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形式主义会产生负面影响。若群众认知模糊,有可能把政府做的好的事情都当作“面子或形象工程”;若党政干部认识模糊,就会不自觉“兴伪事”而浑然不知,甚或部分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嫌疑,严重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另外,虽然日常生活中一切社会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一定的程序,但形式主义过分侧重程序形式却忽视最终结果,使得公众易对合理的程序产生误解与反感。有些党员干部歪曲解读规定精神,将规定作泛化、僵化、绝对化、教条化理解,如山西屯留县纪委对教师聚餐的不当处理事件。
八成公众认为形式主义问题普遍存在,最反感会议形式主义,其中公职人员是多发群体,领导检查、汇报总结、基层调研是多发领域
形式主义流弊已久,在党的执政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惯性存在。新形势下又不断流变、翻新,如主题活动用方案创新,总结汇报用拍照创新,班级文化用口号创新等,形式主义问题愈演愈烈。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地区或者工作环境中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只是存在的普遍性有差异。其中,36.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44.6%的受访者认为“比较普遍”。另外,有14.6%的受访者认为“不太普遍”,还有4.6%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区或者工作环境中基本不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侧面反映出还有未受形式主义“感染”的社会空间。
新时代新起点,无论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优良工作作风的托举。当问到“日常生活中,您最反感的形式主义是哪些”时,结果显示,公众最反感的是“只关心开会、发文、做姿态、表决心,不关注有效性和是否管用”的会议形式主义(82.3%),其次是“调查热衷于造声势、走过场、搞花架子、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调研形式主义(76.2%),紧随其后的是“避重就轻、回避矛盾、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实话”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的形式主义(60.0%),然后是“只图学习形式和宣传,大搞‘精致的形式主义’,没下功夫研究文件,不深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形式主义(48.5%),最后是“用形式主义来反对形式主义”的极端表现(39.2%)。通过与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3年8—9月开展的“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专项调查研究结果对比,我们发现,公众对“只关心开会、发文、做姿态、表决心,不关注有效性和是否管用”的“会议形式主义”的反感程度提升,对形式主义问题具有“上瘾”“复发”等“痼疾”病性的特性认识更为深刻。
在调查“当前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有哪些”时,受访公众认为“说一套、做一套,言之凿凿,实则我行我素,打折扣、搞变通”(73.1%)是当前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只要轰动,不去行动”(63.1%),“查摆问题避重就轻,开展批评隔靴搔痒,敷衍塞责、得过且过”(56.9%),“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满足于召开多少场座谈会、发放多少张问卷”(46.9%),“整改缺诚意,方案挂满墙,问题不解决”(36.2%),“学习教育浅尝辄止,听取意见表面虚心诚恳,实则不在乎不伤心”(34.6%)等其他表现与新华社指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的部分有重合、有雷同。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抓住主要矛盾,针对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努力贯彻“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调查还显示,半数多公众认为身边的形式主义多发生在“吃公家饭”的群体身上,“党政干部”群体(64.6%)是多发群体的“首选”,“事业单位人员”(60.0%)和“基层公务员”(59.2%)群体次之,再次是“普通党员”(34.6%)和“教职人员”(33.1%)。受访公众认为银行证劵、销售和媒体等从业人员身上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同时,公众认为“领导检查”(67.7%)“汇报总结”(56.2)“基层调研”(54.6%)是自己身边形式主义的多发领域,“扶贫工作”“反腐工作”“理论学习”“工作作风”“评比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等领域也是形式主义的多发地带。
六成公众认为官僚主义作风、封建官僚文化和习惯势力的长期负面影响是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
在调查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时,公众认为“封建官僚文化和习惯势力的长期负面影响”(65.4%)和“领导和机关官僚主义作风推动产生和发展”(62.3%)是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多名专家也指出,“形式主义产生的重要支撑是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传统文化、习惯势力的影响是形式主义的温床,以狭隘的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形式主义恶性膨胀的催化剂。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形式主义不是官僚主义“逼”出来的,就是“捧”出来的,或者是“惯”出来的。实际上,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如影相随的,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其本质及造成的危害是相同的,其共同点在于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形式主义往往借助官僚主义得以滋生和蔓延,官僚主义反过来又保护、默认甚至倡导形式主义,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包庇。
“老旧思维模式的习惯性延续的负面效应”(54.6%)和“思想上陷入主观、懒汉和个人主义的误区”(54.6%)等个人主观认识和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私利、小集团利益等各种利益的驱动”(46.9%)和“体制上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41.5%)等利益驱动和制度环境也会促成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我们知道,封建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西方自由化思潮的蔓延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利益诱惑,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这就为形式主义的存在营造了一定的社会土壤。部分党员干部对形式主义痛恨但却不关注、不关心、不揭发、不反对,甚至对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行为视而不见,这种官场风气也会逐渐蔓延到社会上并侵蚀社会风气,对形式主义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帮凶”作用。另外,从认识根源上来看,个人思想上陷入主观主义、懒汉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误区也会刺激形式主义的发生;人都是逐利的,政绩观错位、激励机制不足、工作作风不扎实都是催生形式主义的土壤。就具体制度来说,由于某些层面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健全、激励容错制度体系不完善,也给形式主义的存在留下了一定空间。
公众认为“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公信力”是形式主义泛滥产生的最严重后果
在调查形式主义泛滥会产生哪些影响或危害时,首先,受访公众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公信力”(66.9%)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62.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如果有人搞形式主义,妨碍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实施,没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和优惠,就会使得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间的血肉联系、破坏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会危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动摇削弱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基础。
其次,受访公众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阻碍改革发展良机、抑制创新”(58.5%)和“浪费社会资源、滞缓经济建设”(55.4%)。这是因为形式主义重的是形式,而忽视真正的实际内容和实质利益,这种轻实效重形式、虚多实少的行为出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会造成改革过程中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和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成本,却达不到改革的预期效果,甚至会以虚假的改革成果掩盖改革不作为、改革不彻底、改革不真刀实干的真相。在形式主义盛行的情形下,政府绩效以形式主义彰显,民众“习惯”容忍形式主义,这种背景下的改革会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支持和群众的拥护爱戴,改革也很难凝聚合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同时,徒具形式的做法来自层级管理明确的政府,这种权力架构和责任分工会束缚限制人们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抑制人们的自由思考和主动探索,阻碍人们的大胆尝试和积极创新。
最后,受访者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助长奢侈糜烂等不良风气”(53.1%)和“影响社会团结和整合”(42.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如果形式主义蔓延或泛滥,改革中的搞形式、走过场、耍变通会很普遍,改革任何决策就不能深入推进、精准实施、落地见效;一些贪腐之流在形式主义的掩盖下,不重视群众意见,不倾听群体呼声,不关心群众福祉,不谋利服务群众,会中饱私囊、大肆挥霍、极尽奢侈,会勾结利益集团、损公肥私、极度贪婪,会沉迷女色、游山玩水、极尽糜烂,会用投机取巧的手法捞取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必然助长党内和社会上只顾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整体利益的不良风气;思想懒惰、墨守成规、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歪风邪气,严重的话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党群干群冲突,影响社会有机团结和有效整合。总之,此风盛行将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削弱群众对改革的拥护支持,消解稀释社会大众的改革共识和凝聚合力,动摇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基。
多维路径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反对形式主义重点在“务实”,关键在党员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层层带动,转作风改作风;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坚决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
第一,严肃政治纪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歪风邪气,一个重要的举措还是要严肃政治纪律,62.3%的受访公众表示“严肃政治纪律,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思想观念”可以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严肃政治纪律,要根据情节轻重,对那些靠不求实效、弄虚作假、作风漂浮、搞形象工程和表面文章讨好上级的党员干部,给以严肃的党政纪律处分,进而防患于未然。“坚持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要防止脱离实践”,是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的另一重要途径。在思想上,必须深刻认识形式主义危害,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意志信念,工作中要自觉去掉私心杂念,始终坚持讲真话、办实事。在工作作风上,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走好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第二,加强诚信建设,优化社会风气、人际环境。调研结果显示,公众认为“力推诚信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57.7%)可以治理和预防形式主义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摒弃封建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意识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首先,提倡文化创新,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更加名副其实。其次,弘扬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旋律,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担当实干、为民发展的务实作风,铲除形式主义的流毒,不断优化社会的风气、人际环境。再次,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大家能够正确判断是非曲直,从而做到自觉抵制形式主义。最后,特别要加强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治理,切实推进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让脱贫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三,加强思想和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此次调查中,半数的受访公众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可以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首先,应端正指导思想,树立正确观念。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形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端正“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和“为民、求实、发展”的政绩观。其次,必须坚持按规律办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努力认识规律、自觉遵循规律、认真把握规律。再次,必须牢固树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的观念,抓工作与求实效相统一的观念和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观念,既做到能从基层实际出发,正确运用权力,落实决策指示,又做到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的关键因素。领导干部实事求是,拒绝浮夸的政绩、劳民伤财的活动和哗众取宠的形象工程,就会使形式主义无法通行。
第四,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体系,加强全社会的多元监督制约。在调查如何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的问题时,公众认为“完善权力运行等制度,加强全方位监督制约”(57.7%)和“上下联动,鼓励社会力量等参与来共同推进”(57.7%)是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的主要措施。首先,应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民主和法治的不断完善,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使形式主义无所遁形。为此,国家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立体监督体系。其次,完善选人用人的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多维监督。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周围群众的意见,使那些搞形式主义的人前进无路、后顾有忧;还要使人民群众能充分的行使监督权,依法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行使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辨别能力,强化群众的监督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同形式主义作斗争;疏通民主渠道,推进制度创新,为群众监督创造有利条件。再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干部,不仅不吃亏,而且受到鼓励、褒奖、重用。最后,要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新技术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以信息化党建为抓手,以新技术压缩地方党员干部大搞形式主义的空间和可行性,倒逼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务实担当,真抓实干。
(执笔人:人民智库研究员贾晓芬)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李祥峰
相关链接:
形式主义作为官场的顽疾,一直以来被鞭挞、批判。党的十八大之后,更是将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形式主义为什么“反”而不绝?人民论坛编辑部于2013年9月下期推出《官场形式主义为何顽固》特别策划,为读者解析官场形式主义及其背后隐藏的机理。该策划一经推出,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这期特别策划的内容不回避敏感问题,通过对103位专家学者、2314位党政干部、6780位网友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试图厘清公众对官场形式主义的看法、评价以及相关的体制机制症结;通过翔实的调查与数据分析,建设性地探讨官场形式主义问题,为破除官场形式主义,解决“四风”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路径和对策建议。据不完全统计,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国内外众多家新闻媒体都对策划的内容进行了转载、引用或评论。一些地方党政干部还通过信件、电邮、电话等不同形式向人民论坛编辑部表示,看了这期特别策划文章后,对纠正“四风”,反对官场形成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的共识。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