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警惕“变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核心提示: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行走”的过程,是“知识结晶”的过程,是教育效果提升的过程。高校要将学生带出“象牙塔”,带入现实生活,为学生释疑解惑。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大学生站在时代最前沿,接触新理念、思考新问题、创造新方法。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行走”的过程,是“知识结晶”的过程,是教育效果提升的过程。高校要将学生带出“象牙塔”,带入现实生活,为学生释疑解惑。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大学生站在时代最前沿,接触新理念、思考新问题、创造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形式主义 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本真与旨趣:以锻炼本领为价值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铭记初心、熔铸信仰为根本追求。一种力量穿越时空,一条真理启迪未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推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风向标和指南针,是为人生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内生动力。理论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仍旧停留在书本上,理论只有得到检验才能焕发出真理的力量,社会实践活动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有利契机,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调研,大学生能够切实体会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分析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体验、担当使命为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打开大学生的触觉、知觉、感官和思维,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课堂与生活的迥异毫不遮掩地袒露在他们面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深入各行各业,走进不同地区,能够感受不同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大学生在体验生活和服务社会的同时可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社会鲜活案例,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理性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本领、锤炼品质为最终归宿。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机会,是大学生锤炼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迎难而上思想品质的良好契机。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并掌握高效工作的方法和规则,提升适应力、抗压力和忍耐力,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实践砥砺心志,社会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锻炼能力的过程,也是找寻差距的过程。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转化矛盾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要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敢当;不傲、不燥、不焦;自立、自觉、自主。

困境与挑战:“变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背离了初衷

“变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背离了初衷,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边缘人”。一些大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实践活动是学校强加于学生的“负担”,对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保留观望态度,甚至消极应对学校布置的实践活动任务。如此形式主义,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价值追求将逐渐被忽略、被曲解。

一些学校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扩展眼界的一种选择,其作用和意义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一些大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忽视社会实践活动转而参与其他他们认为更具价值的活动。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实践活动变身“观光旅游”,调研报告成为“纸上谈兵”。当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跟踪管理不够,很多情况下,相关教师未能真正了解、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及时解答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对社会实践的研究、指导力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和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设定、跟踪指导和总结检查还不够科学和及时。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撑才能顺利开展。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寻找实践基地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时有发生。要增强社会各主体的责任意识,尽其所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地支持、人力支持,使大学生真正在社会实践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转变与优化: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召力

正视矛盾、立足矛盾、解决矛盾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钥,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能的关键一招。牢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本真与旨趣,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抓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髓所在,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走形式不“变质”。

要充分发挥思想认识的先导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提升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水平。其一,矫正学生的片面认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要使学生树立长远眼光,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发自内心地重视、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经历转变为个人的人生财富。其二,强化高校的引领意识。高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过程是“文化行走”的过程,是“知识结晶”的过程,是教育效果提升的过程。高校要将学生带出“象牙塔”,带入现实生活,为学生释疑解惑。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首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作支撑,抓住现实热点,将时代精神和时代诉求注入活动内容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使大学生能够站在时代最前沿,接触新理念、思考新问题、创新新方法。其次,强化实践内容的问题导向。要立足社会发展热点、难点、焦点、痛点及疑惑点,深入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及个人发展的认识。再次,要将情感要素注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树人,将社会实践内容与个人兴趣点合理对接,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制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有效的宣传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将实践活动的意义、本质、要求和导向呈现给大学生。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活动考核体系,考核要实现重内容与重形式的平衡,要选择多要素、选取多角度、采用多形式,力求做到客观公正。要保证实践中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反馈,有效的反馈是提供指导意见、改进实践内容、调整实践方向、取得实践成效的重要手段。要畅通反馈渠道,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及时解答学生疑惑。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新华网,2017年4月14日。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社会实践   变质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