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

核心提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围绕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思想价值引领功能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教育机制这两个着力点,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围绕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思想价值引领功能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教育机制这两个着力点,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这一论述深刻地回答了我国学校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根本上回答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进一步优化其思想价值引领功能;逐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科学的思想理论与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可以促进价值观的发育和成熟,并且能够对价值观进行深度的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论根基和科学理论思维能力,使其终身受用。

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明道信道”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首先要自己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价值取向、态度情感和教学能力都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强烈的“上好课”的愿望,有守好自己的“责任田”的使命意识,立足和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和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

从教学形式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是回答“怎么教”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避免过多地使用学术话语、文件话语和书面话语;防止理论讲授过于抽象化和概念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理论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干瘪的论证,“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基本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要学会“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要以事实和道理服人、以情感动人,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自信。二是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其有效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内容决定方法,方法成就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有效使用教学方式方法,避免为了方法而方法,逐渐提高驾驭方法的能力。三是优化载体和途径。在优化已有教学载体和途径的基础上,要重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互融合并提高其融合度,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探索网上教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努力构建网上资源共享的“大思政课”教学格局,弥补高校教育发展状况的差异,缩小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从教学内容上看,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也会涉及价值观的问题,其学科方法决定了其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呈现开放性和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的思维方式会成为一种人文背景,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关的理论体系做出更具有科学性的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多元的视角和不同的价值主张中脱颖而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二是结合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利益关注,实现教学内容理论引领和实践引领的融合。教学内容应能够积极为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思想问题、现实问题和价值困惑提供解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只有浸润到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感知到,才能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融入高校各个环节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需不断完善创新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全员育人。“全员”明确了教育的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必须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方向,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高校所有专兼职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服务人员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主体;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教学活动。高校所有课堂都是思想引领的阵地,教师要遵守政治纪律和职业操守,应强化“阵地”意识和“守土有责”意识。高校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高度的育人自觉,结合各自的岗位特点,以不同的形式,承担起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责任。

全程育人。“全程”是育人延续性的要求,任何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全程”育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体现为几个方面:其一,从时间的延伸上讲,教育应融入大学的全阶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应融入大一至大四的阶段。比如说现在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一大二已经全部修完,没有实行涵盖大学四年的弹性选修制度;没有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思政课第二课堂。其二,从活动的延续性上讲,贯穿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教育环节的全过程,全程覆盖,不会虎头蛇尾。其三,是指全员育人的时间延伸。比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管理、服务全过程。这一理解与全方位育人有共同之处。概括地讲,从“全程性”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一个延续性的常态化的培育过程。

全方位育人。如果说全程育人是无中断性育人,那么全方位育人则是无死角育人。“全方位”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它指向育人的全面系统性。一是指育人格局体现全面性。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形成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线下育人与线上育人相结合;制度育人与环境育人相结合;课程课堂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二是从人发展的全面性出发育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从“人”本身出发培养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具有自身独特的有利条件并担负着重要职责,高校应整合优化教育的相关要素并合理发挥其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最终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行为习惯。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4ZXB0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海春:《高校价值观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论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责编/陈楠 谷漩(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教育   价值观   全过程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