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独具优势,既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资源,又有新时代强大的文化创新力。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反思,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在新时代提供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应审时度势、顺应发展潮流,把准时代脉搏,找准定位,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广义的文化既体现为行为规范体系、生活方式、社会制度、语言符号、风俗习惯,也体现为精神、知识、修养。它既展露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气质性格中,也凝聚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器物建筑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兴则国兴,文化衰则国衰。文化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与人类活动相依相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其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内涵愈发丰富,范围愈发宽广。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反思,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经济水平、社会体制、思想认识等一系列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电视娱乐产业成为本国支柱产业时,我国却面临裹足不前的窘境。无论是新兴的媒体形式,还是商业运作方式,我国文化产业都没有表现出自身的优势。同时,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上,我国文化产业亦表现出定位不准确的缺点,甚至使传统文化沦为商业的“噱头”,处于一种难以被大众接受的尴尬境地。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反思,随着政府政策的积极调整以及消费者素质的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有了飞跃式的改观。
2010年,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整体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标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在记者招待会上总结了我国图书、电视剧、电影等多领域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或拔得头筹或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这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树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改革已深入核心,“四梁八柱”的改革主体框架也已基本形成。
除了政策上的重大变化,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可以满足人民物质层面的基本消费需求,因此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应运而生。2016年,我国多个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苏州、深圳等,人均GDP已超过一万美元,这代表我国国民经济已进入到了稳定持续增长、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飞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享受型消费将会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方向。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领域都会越来越多地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我们尤其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与繁荣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也将会为这些城市带来良好的产业结构、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极具竞争力的产业核心价值。
此外,消费者素质的提升亦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多年来,文明旅游、尊重版权、全民健身、环境保护等观念在不断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使其逐步转到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方向上来,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良好的市场环境与人才助力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没有政策支撑,就没有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绝大多数文化单位都属于事业型单位,直至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后,才将文化单位明确区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经过几年的探索,很多领域如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娱乐传媒、文艺表演等都转化或新成立了不少经营性企业。众多新兴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化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脚步也没有停歇,很多城市一直都十分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推动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的同时,我国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文学艺术修养、人文社科观念,这些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在“互联网+”背景下,打破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变得容易起来,为不同文化产业之间通力合作、平等竞争提供了良好环境。文化产业从业者应善于利用自身特色和独特优势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助力。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我国文化产业若要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中找到立足点,就要具备开阔的眼光、独到的观念,在瞬息万变的文化潮流中找到经得起打磨的文化核心价值,既能继承传统,又保持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要顺应时代潮流,找准定位,实现新突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新时代的文化产业要顺应时代潮流,找准定位,实现新突破。
文化产业发展要将目光投向国际舞台。如何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以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等理念传播出去,得到不同国家、地域、人民的认同,是当下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很快融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就将传统文化理念游刃有余地融合到了文化产品中,在收获品牌口碑、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后,故宫博物院又不断拓展商品范围,将文化产品深入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消费领域。再如天津杨柳青年画,在将传统民俗文化完整传承保留下来的同时,又注重“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核,加强文创产品创作过程中“手艺人”形象的打造,找到了坚守传统、以静制动的新思路。
文化产业要注重多元化发展。若要在物质繁荣的商品市场中站得更稳,就要将目标市场设定得更为广泛。例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杨柳青年画的实用性更多表现在传统节日中,尤其是农历新年。如果能将其拓展到幼儿及青少年市场、教育市场等领域,就会为杨柳青年画这一以传统为根基的文化产品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其在青年一代中广受欢迎,在教育领域变得实用起来。注重文化产业多元化,就应当在“实用性”方面打开更多新的突破口。
文化产业要思考发展的关联性。一个文化带,不仅要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更要与其他文化带之间建立联系。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若与外来优秀文化相融合,就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成为密切国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未来,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传统文化应在新的文化产品创造中充分展现其“活化石”的魅力,为创新型文化产品增加文化质感,成为让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头活水。
(作者分别为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画表现语言对当今杨柳青年画发展的借鉴意义研究”(项目编号:D1205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