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修订的党章,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新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回顾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我们可以对党的新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形成以下四点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靠扎实的实践成就来支撑,才能全党拥护、人民认可;只有坚持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继往开来、永续活力;只有着力解决新时代新课题,才能成就伟业、开创未来;只有摆正领袖作用与集体智慧的关系,才能凝聚党心、善集民智。
【关键词】党章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001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修订的党章,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新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规律性的认识是最深刻的根本性认识。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本身就是符合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理论创新伟大成果。只有站在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高度,才能深刻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其划时代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高度自觉性。
回顾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我们可以对党的新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形成以下四点规律性的认识:
只有靠扎实的实践成就来支撑,才能全党拥护、人民认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伟大理论都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源泉,都必须有丰富的实践成就来支撑。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这样的。1945年党的七大之所以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完成了长征、摆脱了绝境,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用周恩来同志1943年8月从重庆回到延安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欢迎会上的话说,我们党在这三年中做了比过去二十年还要伟大、还有更多成就的工作,这是全党团结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之下得到的。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所以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的指导下,排除“左”和右的各种干扰,端正了航向,改革开放事业才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今天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有着丰富而坚实的实践成就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面对的外部环境不仅不宽松甚至是极为严苛,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不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加剧。国内问题也很严峻,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过去高达两位数的增长已经风光不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贫富差距加大,群体性事件频发,政治生态恶化,腐败问题严重,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作了这样一个评价:“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是具有极为深刻含义的。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之所以说是全方位的,就是说不仅有经济建设上的成就,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也有民主法治建设上的成就,包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还有思想文化建设上的成就,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的成就,包括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成就,包括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可以说,我国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之所以说是开创性的,是因为许多成就是前所未有的,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
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之所以说是深层次的,就是说从理念层面解决了长期困惑我们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之所以说是根本性的,就是说是从制度建设这一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概括地说,五年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对于这样的成就,人民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给予充分的赞美,也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横空出世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伟大的国家一定能强起来,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只有坚持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继往开来、永续活力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把马克思主义奉为指导思想以来,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更替性的,用新的取代已有的,而是增添性的,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内容。正是由于党的理论创新的这一特点,我们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今天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郑重地写在党的旗帜上。已有的重大理论成果,我们没有丢掉哪一个。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寓意。正是由于理论创新的这个特点,我们才能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
理论创新的前提是继承。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个承继下来的条件是全面的,既包括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也包括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已有的理论创新成果。正是由于党的理论创新的这一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也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都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准确定位,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的理论创新成果呢?根本原因在于它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有着共同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邓小平理论确立了这个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了这个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要坚持和发展这个主题。主题既然没有变,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就要归属于这个主题。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主题,我们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只有着力解决新时代新课题,才能成就伟业、开创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没有变。但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又面临着不同的新课题。只有着力解决新课题,我们才会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使之成为党的行动指南。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着力解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着力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课题,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着力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课题,创立科学发展观。今天我们面临又一个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回答和解决新课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长期坚持,也要不断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任何先进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时代发生变化的产物。时代变了,新的实践需求呼唤着新的思想,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个意味着”具有十分深刻的含义。“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是就中华民族而言的历史性意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着重解决是站起来的问题,或者说是“挨打”问题;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我们着重解决的是富起来问题,或者说是“挨饿”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要解决的是强起来的问题,或者说是“挨骂”问题。为此就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确实是时代发生变化的形象性标示。“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就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而言的政治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自上个世纪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维系于中国的坚持。自那时以来我们韬光养晦、埋头苦干,终于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迎来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如果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救了社会主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就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而言的世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成功,说明实现现代化不只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一条路,完全可以走出既保持民族独立又快速发展的新路来,这对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必然从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中央之国”。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又一次作出新概括。应当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也不是替代意义上的根本性变化。它不同于36年前果断抛弃过去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那样的变化,是一种量的变化而非质的变化。其变化主要在于:一是丰富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二是找出了我国社会生产的突出问题,已不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问题,因为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这样的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辩证分析,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社会主要矛盾既然变化,就会有新的要求,概括起来说,就是“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九报告用“更加”一词多达44处,是有明确意图的。在“更好”“更加”上做文章,同样能够创造出一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丰功伟业。
只有摆正领袖作用与集体智慧的关系,才能凝聚党心、善集民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领袖人物是人民群众的引领者,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党的理论创新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起核心作用的党的领袖善于集中全党集体智慧、总结群众丰富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就不会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不会有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领袖的创立者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党的理论工作者、专家学者都可以为党的理论创新作出贡献,都可以为党的理论大厦增砖添瓦。但能够实现综合性集成性创新的,能够提出、发现和采纳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认识、新见解的,能够将其上升为路线方针政策并对全局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还是党的的领袖。正是由于党的领袖这样一个特殊的作用,我们党会把在理论创新起统领作用的领袖作为党的新的指导思想主要创立者,并用其名字来命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又一大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当其时。
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领袖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但集体智慧的基础性作用必不可少。我们党历来强调,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九大报告中也是这样讲的。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和要求的。1992年7月,邓小平同志就十四大报告送审稿谈自己的意见时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研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真理蕴藏在群众的实践中,智慧萌生于集体的创造中。领袖引领理论创新的过程,就在于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集体的智慧,把群众和集体的发明创造加以概括、提高和推广,形成新的理论,并转化成全党和人民群众普遍而自觉的活动。为此,就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发扬民主,使我们党的生活民主化,使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需要集思广益、广纳群言,以求贤若渴的包容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如此,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亦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能够在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个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责 编/马冰莹
Another Historical Leap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On the New Guiding Thought of the Pa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ng the Party's Theory
Zhang Feng
Abstract: The newly revised Constitution of the CPC approved by its 19th National Congress solemnly established Xi Jin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s the Party's new guiding principle, realizing another historic leap in applying Marxism to Chinese conditions. A review of the Party'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history and experiences would lead to four regular understandings concer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guiding thought of the Party: only with the support of solid practical achievements, can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recognize it ; only by carrying forward and building on the past, can it have sustainable vitality; only with an aim to resolve the new tasks in the new era, can it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and create a future; only when straight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 role and collective wisdom, can it unite the Party and pool the wisdom of the people.
Keywords: Party Constitution, Xi Jin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guiding thought
张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著作有《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神圣名义下的争鸣——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