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些都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的体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这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写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中。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作的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从三个方面指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产生的大背景: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二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三是必须紧紧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
在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分析,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主要是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准确研判。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至今已经连续几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但是,作为经济大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使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中有17年增速超过10%。自2011年降至10%以来,增速逐年下调,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0%左右。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进入了“换档期”。二是国际经济发展呈现新局势。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信号,围绕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愈演愈烈,从而有可能使我国的外部需求萎缩成为“常态化”。
2014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这里的“协调”二字,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三者之间的统一性。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这就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三个全面”之间的关系。至于“全面从严治党”,虽然这样的命题还没有十分明确,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和举措已经十分鲜明,“全面从严治党”的命题呼之欲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把“四个全面”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提出来。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并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从而意寓着“四个全面”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