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奋力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新局面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治水兴水方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兴水惠民决策部署,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动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向前迈进。

【关键词】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水利改革发展  水利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谋划水利发展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治水兴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大计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兴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利工作方针,就水安全保障、水网络建设、防灾减灾救灾、江河湖泊保护、水库安全监管等作出重大部署,为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管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运用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治水实践,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新局面。

一是全面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指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和水利工作方针,推动水利工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新特征。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客观实际,辩证分析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老水问题交织基本水情,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协调推动流域区域、城市农村、东中西部水利发展,努力扩大水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解决好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是科学谋划水利改革发展新蓝图。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扎实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各项水利工作,加快完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紧紧围绕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科学谋划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发展布局和政策举措,保持各项战略、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不断朝着建设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切实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我们要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牢固树立在水资源利用上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推动用水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一是加快完善节水制度体系。抓紧制定并推动出台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做好节水顶层设计。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执行取水许可、用水计划管理等制度,完善强制性节水标准,实施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强化节水评估考核。二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继续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大规模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循环用水,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严格规范高耗水服务行业用水管理。鼓励再生水、雨水集蓄、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三是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和完善节水财税、价格、投融资等调节政策,扩大水资源税征收试点范围,有效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积极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大力推进合同节水管理,鼓励节水技术、装备、服务产业化发展。四是积极培育全民节水意识。大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普及推广节水技术知识,积极推进节水企业、节水社区、节水校园等节水载体建设,引导公民树立节水、洁水意识,使爱护水、节约水、珍惜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水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全面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合理划定河湖生态空间,严格用途管制措施,加强水域岸线开发利用管理,有序开展退田还湖、退渔还湿。实施河湖清洁保护行动,加大河湖监管力度,坚决整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非法养殖、侵占河湖岸线等行为,全面建设清洁型、生态型河湖。二是有力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积极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科学确定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和水利工程调度,保障生态流量水量下泄。制定出台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的总体要求和措施意见,开展黄河、淮河生态流量试点工作,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地区逐步退减生态用水,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三是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加快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强化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促进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四是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加快京津冀“六河五湖”等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治理,科学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积极发展绿色小水电,切实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我们要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水利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机会多、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过剩产能等优势,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质量、有序建设,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微并举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除涝减灾和水资源配置体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水利   局面   现代化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