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京津冀怎样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核心提示: 促进京津冀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更为突出。鉴于此,要通过统筹规划城乡用地、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联合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等措施,以谋求城镇体系与京津的对接,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摘要】促进京津冀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更为突出。鉴于此,要通过统筹规划城乡用地、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联合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等措施,以谋求城镇体系与京津的对接,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  新型城镇化  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河北省加快城镇规划体系与京津的有效对接,有力促进城市群产业分布合理化,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有效化解北京、天津的大城市病。总体来看,河北省与京、津经济产业结构梯次明显,经济发展质量仍存在较大差距,京津冀协同发展任重道远。

京津冀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需突破的瓶颈

一是缺乏低层级区域空间规划,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京津冀地区的空间发展特征较为明显,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空间挤占现象加剧,城市与农村用地矛盾突出;在环保压力下,第二产业逐步从城市中心城区向城郊,再进一步向县域迁移,即使在国家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变更的情况下,仍然产生了工业与农业用地矛盾的激化;同时,城市经济极化效应下,产生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持续聚集,导致偏远乡村耕地荒芜、住房空置,出现了用地紧张与土地闲置并存的特殊现象。当前,国家已提出京津冀地区空间规划的上位指导,省级层面、个别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规划基本完成,但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和村庄三级空间规划普遍缺失。

二是城镇化水平失衡,制约了三地协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区域内经济规模失衡。河北省与北京、天津两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差距,制约了产业在三地间的顺利转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河北省人均GDP约是北京、天津两市的37%。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总体规模相对落后,大城市经济带动性弱,对周边城镇的经济辐射力较弱。总体上,河北省经济形势处于相对弱势,同时,京、津城市经济的虹吸效应远大于其涓滴效应,不仅没有带动周边河北省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而形成环京津贫困圈,加剧了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其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长期以来河北省定位为能源大省、工业大省,着力开发能源产业和重工业,形成了河北省经济依赖能源与钢铁行业的局面。再次,城镇建设差距明显。河北省城镇建设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基本的医疗、卫生、教育供给不完全,居民基本生活服务没有稳定的保障。

三是缺乏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机制,限制了产业发展。河北省与北京市产业结构契合度和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可衔接性差,缺乏产业自然迁移的产业基础。加之河北省城镇化水平与京、津存在较大差距,道路、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企业迁移的基建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产业梯度转移的动力机制不足,而且省内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生活资源相对缺失,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将影响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效果,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发展形成制约。

四是大城市经济的辐射与带动力不足,制约中小城镇发展。从河北省内部发展关联性看,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小城镇经济的带动乏力。省内工业发达地区产业布局雷同,产业间联合少、恶性竞争多,产业具有扁平化特征,产业链条未能有效延深,市场环境不利于城市联合发展。而对于省内其他中小城市,产业关系与北京和河北间的关系类似,缺乏关联点,且省内大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转制形成的企业占相当比重,运行机制比较僵化,委托-代理形式下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运营中存在非理性行为,导致经济扩散的市场渠道不畅通,无法形成产业对接。

五是能源环境制约凸显,加大了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间的矛盾。目前,京津冀三地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经济增长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消耗,生产、运输过程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能源与环境长期处于过度消耗状态,日积月累,不断加重能源与环境的承载压力,使京津冀地区变成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对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能源与环境已成为提高企业运营成本、制约企业产值增长的重要因素。

六是小城镇发展受到制约,影响了城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小城镇发展主要受到来自于外在环境和要素资源两种约束。中小城市、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存在巨大差异,生产与经营受到外在条件制约,影响企业、资金与人才等要素的区位选择,在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受限条件下导致规模报酬不变,使经济处于收敛增长状态,而要素价格均等化规律下使小城镇丧失价格与成本优势,进一步削弱产业向小城镇的迁移动力,进而使小城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加快推进河北城镇体系规划与京津对接的具体措施

一是统筹规划城乡用地,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建立中小城市与地方县和乡镇三个层级的空间规划。根据“河北省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的要求,按照“核心引领,多点支撑,轴带拓展,区域协同”的思路,构筑“两翼、四区、五带、多点”的省域空间结构,打破城市发展的空间约束,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多城联动、协同发展,合理安排县域城镇的功能分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城镇规划与周边乡村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

二是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打造1-2个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定位相匹配的国际化大都市。以省会城市为核心,以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推进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邯郸市的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做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小城镇间的产业布局,引导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围绕中心城市产业规划发展相关产业,有意识地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间的产业关联度,拓展经济辐射的传递渠道,为将来经济扩散作好铺垫。

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打造精品城市。转变政府部门管理理念,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学习沿海发达城市的管理经验,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善城市事务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现状,整合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执法权限与管理职责,实现城市管理执行机构综合设置、综合执法;推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构建权责明晰、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推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体系,科学划分网络单元,完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提高全民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工作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社会化。鼓励企业与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建立市民行为规范,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四是联合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企业排污治理的监管力度,针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突出做好压钢、减煤、治企、控车、降尘等工作,推动主城区污染企业环保搬迁与环保设施升级改造,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缓解京、津环保压力,确保京津冀城市群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张承生态涵养功能区建设,加强生态防护林体系维护和原生生态系统保护,开展城郊生态防护绿地、水系、郊野公园、市区街头公园等绿地系统建设,推行绿道、绿廊网络建设,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全覆盖。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程大学管商学院副教授;河北工程大学矿测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耦合关系测度的河北省‘三化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D161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彦林:《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责编/陈楠  宋睿宸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京津冀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