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公平思想对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予以了理性的辨析和批判,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的制度化构想,深刻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思想 新时代 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具有目标同源性,均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公平思想包含着对资本主义不公平现实的批判,提出了分配正义、生产正义以及交换正义,有助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领域的公平正义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体制机制变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马克思公平思想的根本逻辑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公平思想的理论出发点。马克思公平思想坚持实践的历史分析方法,围绕“现实个人”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研究。马克思公平思想将社会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强调生产力发展中人对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关键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活动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公平问题属于历史范畴,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社会公平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发展形态,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马克思公平思想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体制的系统设计和安排,本身就是社会公平螺旋上升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社会公平与一定的历史发展水平和人的发展水平具有适应性。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不仅仅要考察生产力发展水平,更要从民生、经济、制度等多角度考察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时代条件下的社会公平正义,均存在既合理又相对局限的问题,而历史的发展将使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扬弃完善。
马克思公平思想充分表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能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割裂。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形态以及时代条件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公平观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对公平观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步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以“公平交易”为噱头走上历史舞台,然而其“公平正义”的本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公平正义的前提是商品交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无产阶级是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的。因此,马克思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马克思把社会公平视为现实的奋斗目标,认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要以社会公平为核心价值目标,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后,才能实现各尽所能,达到按需分配的公平正义状态。因此,马克思公平思想表明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意义。
公平正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不正义问题的深刻批判,才诞生了马克思公平思想,促使马克思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公平正义实现方法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伟大胜利,马克思公平正义系列思想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出了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迫切需求。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目标在于实现公平正义,满足群众对公平的需求。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事实,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充分实现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构建社会公平正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多元化需求,凸显了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的紧迫性和战略性。一是贫富差距的现实矛盾激发了群众“获得感”方面的不平衡心理,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资源分配不均,使群众形成资源危机。目前来看,人民群众对公平享有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住房资源、就业资源等有着强烈的愿望。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以及历史与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发展仍面临多种挑战。三是生态公平正义逐渐受到群众的重视。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民群众希望公平享有绿色生活,而对绿色商品、宜居环境等生态资源的渴求,加深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已经上升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继续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社会公平正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公平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启示
进一步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创新群众平等享有政治权利的渠道。在新时代,群众对平等的政治参与十分重视,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群众拥有了便捷参与政治话题讨论的渠道,为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要珍惜和保护,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开辟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将媒体、社区等途径充分利用起来,使群众政治监督、利益表达、献计献策、批评质疑等权利得到实现,让群众公平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中。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自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界定来看,单一偏向公平或效率都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形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从马克思公平思想来看,仅从道德伦理角度来阐释公平,对解决现实问题是毫无助益的。因此,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必须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依靠经济发展提升效率的同时,要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效率与公平互为条件、互为结果。坚持经济建设不放松,为公平正义建设夯实物质基础。要依靠合理的顶层设计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正义,注重过程与程序公平,使群众公平感逐渐递增,增强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信心。
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一是加大力度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以马克思公平思想为指导,保证群众公平享有建设美丽中国的权利和机会。二是加快绿色产品的研发,使绿色生态产品成为大众化消费品。加快技术创新,增强绿色产品制造力,以绿色生产实践拉动绿色消费,激活生态产品市场活力,使高水准的绿色产品成为大众消费品。三是要依靠宏观生态治理,优化城镇环境,为群众享受宜居生活创造条件。
完善分配制度,统筹多种资源发展民生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资本主义的警惕,以实现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公平正义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增强社会主义力量的关键。总之,我国发展公平正义的根本前提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逻辑框架下完善分配制度,大力发展民生工程,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制约资本和平衡资本的目的,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27日。
责编/孙渴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