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为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今天上午,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治理周刊、人民智库共同主办的中国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以下为嘉宾在中国诚信建设高峰论坛上的现场发言。
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论意蕴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
庞井君
诚信文化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深层次哲学问题,尤其值得从社会价值论角度做出审视和剖析。伦理体系的诚信是主体的一种道德品质,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具有稳定性、确定性、可识别性、可交往性。制度体系的诚信是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确证和保证。精神体系中的诚信,在科学认知、精神信仰和审美艺术等各个领域中都具有价值源点和逻辑前提的意义。
“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我的家乡承德的避暑山庄正殿牌匾即是康熙亲笔所提“澹泊敬诚”。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永嘉学派的叶适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王夫之说“诚与道,异而同实。”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要善于面对和运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价值资源和历史现实。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早期儒家文化具有本体论缺失、泛道德主义、整体主义和复古主义特征。诚是这个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价值,具有轴心性。《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为了论证这个伦理价值的合法性、合理性、正义性和神圣性,儒家利用道家进行了本体论的接引,逐渐出现了儒道互补的趋势。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对儒学起到了本体论接引和填充的作用。到了宋明理学,儒释道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在那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只不过这个体系的模式、范式、框架和话语体系和西方不一样罢了。可以说,在儒学的发展中,不断进行着伦理本体化和本体伦理化的转换。不但 “诚”作为伦理价值有了本体论依据,而且自然也因人赋予伦理品格而具有了精神实体性和人格性。这样,诚成了天人交往的中介和价值通量,天人合一才得以在精神价值层面实现。我们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人文化、伦理化、价值化的自然具有终极信仰意义,这是中国古人精神和心灵的终极归依之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和西方的宗教不一样,总体上处于文化价值层面。诚作为伦理价值一旦完成了本体论的论证,便可以顺畅地贯通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体系。如社会规范体系、制度建构体系、审美艺术体系、技术运行体系等等。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文化模式,这与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文化认知模式等复杂因素有关。从社会价值论的角度看,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源点、逻辑源点和价值源点是自然。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价值依托是自然,西方文化价值内核是自由,中西文化的价值分野亦在于此。中国人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而然,西方人崇尚“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人为自然立法”。面向未来,我们思考中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问题,一定要密切关注人类社会文化最先进的方面,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我们既要重视自己本民族的纵向文化传统,也要面对世界文化结构中的横向文化传统。在处理和西方文化的关系上,我们既需要相互正视,彼此审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也需要相互平等地共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人类整体,为应对人类文化危机和价值体系重建贡献各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份额。面对纵向文化传统,我们不但需要回归式的、还原式的、探源式的文化研究,更需要从时代问题、时代精神、时代需要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回溯式的清理和建构,一切服从于当代,一切服从于未来,一切服从于当代中华民族这个价值主体,坚定地进行创造性转换。这是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路径。无论如何,我们回不到从前,我们的希望在远方,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现代性、农耕文化性、封建专制性,我们必须进行深刻剖析和自我批判,必须为它开辟进入现代性、世界性和人类性的通道。这也是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具体地说,从社会价值论角度看,我们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个体价值主体性。“正心诚意”,诚信、真诚、诚实是个体人格育成的必备品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诚的品质。诚是一种目的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是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成性因素。诚即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诚的反面是虚假和欺骗,主体责任的缺失和泯灭。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的本意是真,可以从真实、真诚和真理三个层面挖掘诚的价值意蕴。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一定是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为基础和底色的。我们需要把“三真”熔铸到新时代新型人格的塑造中。
二是价值主体间性。与传统社会的封闭、稳定、确定、连续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主体间增进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别性和可确证性。没有诚信,人格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将不复存在,碎片、断裂、虚假的主体人格将使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无法展开。
三是社会价值主体性。诚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必须以现代诚信体系建设为支撑。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诚”提炼升华为现代文明中的诚信价值,使其融入现代法治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公正、美好、幸福的社会。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为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这是问题的一个积极方面。另一个应该警惕的方面是,诚信技术体系建设中个体价值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包括个体人格价值的尊重、自由价值界限的守护、生命价值的看护和隐私等个人权利的保护。没有这个方面,现代文明社会中很多美好的事物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离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将越来越远。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说,人类社会的核心资源将由古代的土地到近现代的机器,向未来的数据转变。数据和算法将主导人类社会的格局和基本走向。人类未来的危险将是数据垄断。我认为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数据将使人真实透明,数据也将使人失去诗意和温情。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整体,在这方面有很多缺失,我们历史上也有很多教训,在社会剧烈转型的艰难价值选择面前,人们也很容易形成对过去社会行动模式路径依赖,这是不得不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是审美艺术价值体系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审美艺术发展越来越呈现虚拟性、虚幻性和超越性,但无论如何,我以为审美和艺术创作必须以情感和感受的真实为基础。可以说,真诚是审美艺术价值的源泉,离开了真诚的审美冲动和真实的心灵感受,不会产生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文化的现实存在很多隐忧。如果仅靠外在的化妆、打扮和表演,仅仅包装和呈现一些徒具其表的皮相和皮囊,只会产生哗众取宠、取食牟利、投机钻营的文化掮客和知识贩子,不可能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民族和伟大历史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艺术是主体真实和独特感受的制作和呈现,任何外在的东西都必须转化为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感受,艺术家以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把这种感受制作出来,呈现出来,表达出来,使之对象化、物化、具体化和形象化。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承载和体现着艺术家真诚的心灵感受和生命脉动。这一点中国古人做得很好,值得大力学习。
应该说,我们今天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不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诚信文化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遗失、现代性缺失和审美迷失,所以,我们需要坚忍不拔地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