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化扶贫该怎么扶

核心提示: 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先行者,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探究文化扶贫的有效路径,可以为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理清思路。文化扶贫就是要消除落后的贫困文化,树立正确的精神理念;实现精准文化扶贫,保障文化项目服务满足需求;创新文化扶贫载体,构建文化扶贫良性循环机制。

【摘要】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先行者,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探究文化扶贫的有效路径,可以为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理清思路。文化扶贫就是要消除落后的贫困文化,树立正确的精神理念;实现精准文化扶贫,保障文化项目服务满足需求;创新文化扶贫载体,构建文化扶贫良性循环机制。

【关键词】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也提到“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由此不难看出文化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探索文化扶贫的有效路径,是推进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消除落后的贫困文化,树立正确的精神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扶贫就是要革除贫困者因贫守旧的贫穷文化,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造旧的、迂腐的文化价值观念;用文化充实扶贫内涵,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一直以来,贫困地区都保持着一种封闭式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主要表现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生活懒散、安于现状。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在这种文化观念影响下,不敢创新突破,不愿挑战自我,长期的文化禁锢让贫困现象不断蔓延。文化扶贫工作必须要消除贫困文化,以先进的文化输出来取代贫困文化。首先,注重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文化扶贫要从娃娃抓起,文化扶贫要以校园为基础阵地,校园文化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让其摒弃错误的贫困文化,吸收和接受先进文化。其次,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输出要通过新闻、文体娱乐、科学知识等多种渠道进入到贫困地区,扩大贫困地区与外部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输出对人民群众产生先进文化影响,帮助其在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改变,从而让其逐步从贫困文化向先进文化过渡。最后,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要向广大贫困地区输送优秀人才,让人才能够扎根贫困地区,带领人民群众逐步致富,在潜移默化中展示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坚持文化脱贫和物质脱贫互助共推,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这是扶贫攻坚系统工程中的文化脱贫责任与担当。什么样的理念就决定什么样的行动,文化扶贫必须树立正确的精神理念,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切实解决文化扶贫“表面化”“数字化”等相关问题。一方面,肯定文化扶贫的物质基础。想要提高贫困地区的精神文化,必须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匮乏问题,只有帮助贫困地区摆脱物质贫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才能产生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扶贫具有精神属性。文化扶贫不是几场演出、几部书籍、几个文化项目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真正的文化扶贫要具有精神属性,要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素质,要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文化熏陶,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文化素质提升,让其意识到文化素质的提升对于改善物质生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还缺乏坚定的精神信仰,多数人民群众并不认为文化是战胜贫困的武器,不相信文化对贫困生活的改变作用。在文化扶贫过程中要致力于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促进作用。

实现精准文化扶贫,保障文化项目服务满足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中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鉴于我国贫困地区较为分散,不同贫困地区的差异性较大,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对于文化扶贫而言,精准文化扶贫是效率和质量的基础。

首先,文化扶贫地域精准。基于目前我国文化扶贫情况来看,县级文化扶贫占据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乡、镇、村文化扶贫资源较少,不同的乡、镇、村贫困差异较大、特色不同,文化扶贫应直击基层,为乡、镇、村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针对不同的乡、镇、村提供相应的文化扶贫服务,保证文化扶贫地域精准度更高。其次,文化扶贫对象精准。基于我国贫困地区现状来看,贫困地区人口大量外流,现存人口主要以老年、妇女、儿童为主,这种家庭结构造成其在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缺陷,应针对缺陷进行相应的文化扶贫服务。最后,文化扶贫形式精准。现阶段贫困地区文化扶贫主要以汇演、电影、戏曲等形式进行,不仅形式单一,并且无法实现长期运作。文化扶贫需要采取精准的形式,要吸引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比如兴建文化中心、老年活动站等,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建设基础服务设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参与其中,以此来保障文化扶贫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相应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经过专家、社会组织、目标群体的参与和讨论,提高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确保相应的基础文化设施能够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

创新文化扶贫载体,构建文化扶贫良性循环机制

随着“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不仅要保证扶贫对象主动参与,更要政府在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文化资源在贫困地区的合理分配,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输出,实现脱贫致富。首先,以互联网思维提升文化扶贫水平。文化扶贫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更高效的服务,要利用互联网给贫困地区人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文化信息,更要利用互联网提高文化宣传。其次,借助互联网进行文化扶贫资源整合。政府应通过互联网搜集文化扶贫资源,创建网络数据中心,搜集和汇总各区域贫困人口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推进网络众筹扶贫中心的建立,以网络服务中心带动区域文化扶贫的资源分配。同时,政府也应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借助网络实现文化资源更好地分配。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村务、电子农务”建设,借助信息的传播实现文化领域的多维度交流。最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面文化扶贫战略机制。政府应确立文化扶贫的主导地位,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共同进行文化扶贫,相应的文化扶贫工作应从政府中剥离出来,将权限下放给企业和社会组织,由政府对其进行监管,注重监管文化扶贫的质量和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进行文化资源采购时要以客观事实作为基准,摒弃主观因素,通过数据分析、专家评断、决策咨询等方式进行准确的文化资源采购,更要确保采购流程、采购范畴、采购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中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基于我国文化扶贫现状来看,一些区域确实存在返贫现象,影响了我国文化扶贫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此种情况,一方面,文化扶贫过程中要树立楷模与典范。要将一些头脑灵活的贫困者培养成为帮助他人脱贫的攻坚者,要让脱离贫困的人民群众带动更多身边群众学习文化,实现文化脱贫。只有建立良性的循环机制,树立扶贫模范,让文化扶贫工作形成“滚雪球”效应,以此提高文化扶贫效率,降低文化扶贫成本。另一方面,要构建长效的文化扶贫制度体系。文化扶贫应纳入到政府工作计划之中,并占据固定比例的财政支出,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同时,文化扶贫还应建立相应的人才供给机制,借助政策、资金投入,让优秀人才能够扎根贫困地区,并不断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建设之中。

(作者为新疆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伊斯兰极端主义对新疆的影响及去极端化研究”(项目编号:15ZDA0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东辉:《文化扶贫的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探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扶贫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