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淮南市谢家集区作为以煤炭资源为核心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在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有益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谢家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部,淮河与东淝河之间,是淮南市西部中心城区,辖区人口32.61万。区境内农业物产、矿产和山水资源丰富。谢家集区是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区,以煤炭资源为核心的支柱产业的主导作用明显。但近年受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山石资源、区属煤矿政策性关闭等多种因素影响,煤矿、山石开采等已全部关闭退出,支柱产业持续衰退,城区老工业区挤占城市空间、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问题凸显,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为迅速扭转发展态势,破解发展难题,谢家集区积极贯彻国务院、安徽省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推进城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优化升级,加速对老工业区进行搬迁改造,对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注重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坚定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调研表明,谢家集区能够在转型发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是做到了“三区”建设和“三个结合”。以商贸物流服务业、机械制造产业、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先行区、现代服务聚集区、生态修复示范区“三区”建设,做到了产业转型发展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转变发展观念与主动学习探索相结合、区位优势与生产发展相结合,使谢家集区从一座资源枯竭的“发展乏力”之城,加速转变为一座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重焕活力”之城。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产业转型先行区建设
规划先行,落实转型战略。通过科学规划,能够确定转型方向和战略,使转型的方针、模式通过文件的形式落实下来,也使未来的转型工作有方向可循,有文件可依。谢家集区立足区情,着力打造以蔡家岗商圈为中心的商贸物流服务业、以高新区智造园区为平台的机械制造产业、以品牌农产品为先导的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三大主导产业”,为走好转型发展新路绘好蓝图。此外,参与编制《淮南市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和《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市非煤矿山进行专项整治的通告》,出台《谢家集区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全面规划城市钢铁厂、煤矿企业和主要建筑石料公司的搬迁和整改,统一规划用地,优化产业布局,压缩产能总量,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智造园区打好基础。例如,中国建材集团凯盛重工集团搬至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20亿元,占地800亩,分二期建设。原厂址476亩已被淮南市统一收回储备,用于商业及居民用地。
升级改造,丰富产业板块。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单一且不均衡,难以形成产业吸引力。因此,要想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就需要丰富产业板块,全面升级改造,发展接续产业从而构建新的经济支撑体系。一是主抓支柱产业升级改造。谢家集区紧抓转型升级机遇,重点对区内宏泰钢铁公司进行改造升级,并以宏泰钢铁公司为核心企业,规划建设淮南高端金属制造产业园,形成不同产业集中发展的格局。宏泰钢铁公司作为皖北地区唯一布点规划的钢铁企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型、短流程工艺炼钢企业,市场辐射面广,原料供应充足,发展潜力巨大。2016年12月实现公司重组,后投资7亿元彻底淘汰原中频炉落后产能。新上特钢生产线在生产工艺、环保节能等诸多方面均居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宏泰钢铁负责人林华情向调研组一行介绍到,目前企业正全力加快升级改造,预计2018年完成新生产线安装调试并正式投产,年产值可达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基地。谢家集区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推进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区内先后建成淮矿电力李一矿、北鑫、信义等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14.8亿元,装机规模120MW,初步形成了以光伏发电为主体的新能源基地,不仅实现了清洁生产,还使企业用电实现了自给自足,节约了生产成本。位于产业园区的美亚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自建光伏电站供给企业用电,环保又经济。三是打造特色文化板块。谢家集区围绕豆腐文化、淮河文化等推动建立集保护传承、传播推广、产业集聚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板块,积极将本地文化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既拓展了企业营销模式,又以可见、可感、可参与的形式,实现了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位于中国豆腐发祥地、淝水之战古战场的淮南市碗碗香豆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除常规的豆制品生产、物流等环节外,碗碗香还独辟蹊径将汉学文化传承、豆腐文化体验等开发为特色旅游项目,目前正着力打造豆腐小镇,形成一个集豆腐商贸旅游、豆腐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豆腐商贸文化园。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打造现代服务聚集区
打造高新区智造园,解决周围片区职工就业问题。资源型城市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为解决因矿井关闭而失业的工人就业问题,谢家集区坚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高起点高规格重点打造了高新区智造园,促进并引导工业企业及相关生产要素向智造园区集聚,重点培育了一批带动就业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组团式协调发展的智造园区发展布局,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园区正式入园企业54家,建成投产企业47家,初步形成新材料、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产业功能区。201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税收3500万元,解决了千余名工人的就业问题。园区内的安徽南澳地毯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针刺地毯的龙头企业之一,主要生产汽车内饰材料、民用地毯,吸引了大多周围辖区居民入园务工;以“做好企业、造福职工、奉献社会”为企业宗旨的美亚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吸纳了大量下岗职工及周边居民为专业技术人员,大力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也大幅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使产业转型与新兴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协调发展。
建设商贸物流服务区,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谢家集作为连接安徽南北的枢纽,是面向皖北、承接商贸流通的重要桥头堡。为充分发挥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的政策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谢家集区通过打造“三大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商贸物流服务区。一是通过推动主城区地下商业街、购物广场、购物公园等项目建设,实现与周围商城的连片发展,形成以蔡家岗商圈为中心的生活区服务业。二是以铁路货运基地为龙头的货运集散中心,依托合淮阜高速、S102省道、商杭高铁、引江济淮、水张铁路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铁路、港口强大的运输能力,着力布局大型现代货运集散中心,构建多式联运交通枢纽,为商品输送、贸易投资等提供了便捷,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三是以农批物流园为龙头的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着力打造以农副产品批发为主,集市场交易、仓储物流运输、电子商务、会展及生活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实现“农批对接”,打造辐射皖北地区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
以生态修复为根本,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争取扶持资金,集中推进生态修复项目。谢家集全区采煤沉陷总面积约2136公顷,最大下沉28.19米。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为此,谢家集区大力争取扶持资金,盘活采煤沉陷区可利用资源,全面做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努力解决好采煤沉陷区长期形成的历史欠账。目前,一是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进展,实施了淮西湖及申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唐山矿业旅游主题公园等5个子项目实施,总投资约14亿元,综合治理面积1504公顷。二是协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如谢家集区应台孜煤场生态修复工程、谢应路土壤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项目,共投资400多万元,栽种苗木15公顷;谢家集区文山片区山体修复及环境治理工程列入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库,共100公顷,总投资1.2亿元。生态修复项目在采煤沉陷区全面铺开,治理成效显著。淮南市再生资源物流中心是生态修复、厂区重建的典型案例。调研组一行走进物流中心,区发改委主任王全介绍道:“这整块区域之前就是采煤沉陷区的废弃土地和煤矿棚户区改造的旧址,改造回填之前垃圾成堆,根本没法看。”但现在呈现在调研组一行眼前的这片土地,已经是仓库连片,货物运输车辆往来不息,一片繁忙景象。
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就是要强调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创新与运营,以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共享农庄、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的田园综合体为突破口,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谢家集区是淮南西北城区,区境气候温暖湿润,出产丰富,是合肥、南京、上海等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鱼池子”和“果盘子”,农产品特色突出。近年来,谢家集区通过将原矿区散户整体搬迁,回收土地统一规划,利用采矿沉陷区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业旅游项目,加快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例如,以传统豆制品开发为先导,大力发展树玫瑰、黄金梨、葡萄、草莓、优质稻米和银鱼、瓦虾、毛蟹等名特优种养植产业,以沿湖各主态休闲示范基地、创意旅游示范村、花海芳田色彩度假基地为抓手,打造瓦埠湖湖岸经济,将瓦埠湖北岸建设成融生态观光、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休闲、田园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重点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
谢家集区的破局和转型实践,带来三点调研启示
第一,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资源型城市转型既存在历史欠账太多的问题,又面临现有的价格调整、自身调整能力较弱的难题,因此必须由政府主导,出台一些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协助企业争取国家及省级专项资金,或设立转型基金,增强企业转型发展实力,引导企业顺利完成转型。
第二,应增强科技创新助推转型的能力。资源型城市长期依托资源产业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能力弱,从而造成了本土科研资源匮乏,创新水平低的局面。在当今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今天,要想加快转型步伐,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绿色生产,应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到区域发展,一方面,应增加科技创新建设经费的财政拨付,设立高新产业的投资引导资金;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与重点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为提高地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企业高新技术制造水平,增强企业职工各项技能,搭建平台做好支持。
第三,应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增强开发力度。文化为区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深厚根基和宝贵财富。因此,城市的转型发展应兼顾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力推文化惠民,实现乡镇文化站、流动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的全区域大覆盖,筑牢区域文化阵地,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丰富民众精神文明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调研组成员:陶建群 周晓燕 刘芋艺)
责编/陈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