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传统文化滋养

核心提示: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性格特征等因素均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历史经验中的可贵品质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使之更好地指导当下的具体实践。

【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性格特征等因素均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历史经验中的可贵品质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使之更好地指导当下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国情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一直以来存在一种理论误区:一些人往往认为,只要强调传统文化,就会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只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必然会压制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澄清理论误区。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这不仅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意义,也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同时,也证实了两者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公式计算或者语言符号的转化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多重维度

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便是“具体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架构中,社会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和文化因素属于上层建筑,从属于经济因素,但这种从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国情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因素,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性格特征等因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我们要立足于时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明确我们当前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历史的中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每个民族的传统经典与先贤智慧,都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极具指导意义的思想价值。现实作为历史的继承,推动着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只有明确现实发展的必然逻辑,才能对实践进行正确指导。我们应客观看待历史进程中隐藏着的深沉的作用机制和固定的结构性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不断引领历史的发展方向。历史对当下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客观物质的变化上,还体现在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任何文化形态都是特定社会现实的反映,这是由文化的基本属性决定的。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很好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反映的是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但这并不影响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与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上,还体现在阶级和时代的差异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以明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前提。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影响,还体现在传统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上。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使得我们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正如马克思在分析法国“雾月革命”时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准确辨别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影响,削减其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整合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方法论层面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评述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秉承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既不贬损历史,亦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从整体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较高地位,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视为珍贵的遗产,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学习和总结。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历史经验中的可贵品质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使之成为一种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则,彰显其方法论意义。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经验”与“质料”层面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质料”。中国历史文化不是狭义的话语表达,而是拥有深刻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为更好指导当下的具体实践总结经验。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过程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作为外来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给人们的理解造成障碍。因此,传播马克思主义,需要运用中国化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阐释,强化人们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将其运用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在当前我国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传统文化的“超历史性”因素,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局限于书本,而是要源于现实生活,并最终指导实践活动。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同进步,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两种思想倾向:一是教条主义,这种思想容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相互贬斥或相互压制,陷入思想理论误区;二是不加辨别地区分传统文化的“精粹”与“糟粕”,不深入剖析传统文化的内涵,生搬硬套、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强行对接两种理论。无论是过分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还是用传统文化的内容直接改造马克思主义,均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张明:《重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3期。

③陈方刘:《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意义》,《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9期。

④张连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滋养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