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对于我国新时代如何夯实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说,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抓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这一战略目标。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十九大报告本身并没有给出其内涵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
我国一些学者为此做出自己的新探索。如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紧密“握手”,是现代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国经济体系向现代化升级的过程,也将是双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经济体系;具体而言,做优做强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别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任务、战略支撑和制度安排。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但是笔者并不满足,因为这些定义相比较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五部分的具体内容阐释,笔者认为其涵盖的广度和深度还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厘清。结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认真学习,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现实,也参考上两位专家的看法,笔者尝试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概括如下: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以促进国内市场竞争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理性调控的“有形之手”紧密结合,并不断推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经济运行体系,是现代经济发展市场化、调控化、全球化的大趋势过程。特别要强调,中国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升级,就是中外市场双向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为此,我们必须着力在下述四方面做出特别努力。
一是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二是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四是要激发和保护好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建立在对当今国际经济发展大势把握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对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上的。从这些要求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当作贯彻坚持的首要原则。
追求高质量的商品生产和经济运行,已经是现代社会越来越严格的公众要求和发展趋势了。质量既体现在微观方面,也体现在宏观方面。从微观角度说,企业是保证商品质量标杆的主体,因而质量便构成企业的生命力量。即使企业过去有好的质量口碑,但如果不注意抓牢抓实,仍然可能会走向衰落,日本的神钢事件就是例证。因此企业必须以质量为切入点,走质量振兴之路。从宏观角度说,只有真正改善和扩大了有效供给,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拥有国际竞争实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强调效益优先,意味着必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仅仅强调经济效益已经远远不够,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效益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是如此,对国家间的竞争来说,同样是如此。
贯彻综合效益优先原则,就应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依靠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其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因素,因此变革和创新的作用就特别重要。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产业体系格局反映着其产业构成的状态。我们要从运动的、系统的、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我们促进和完善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在协同上发力,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立足当前,应着重推动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避免金融脱实向虚。着眼长远,还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人才支撑。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治本良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上提出这一概念和任务,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上,应该说,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以调结构、促升级、协供求,已成为了全社会共识。当然,这一任务的本身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也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便被放在了“三去一降一补”之前。前者是“主攻方向”,后者是为了“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这种内涵的新变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来把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提出,主要是要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供给缺陷,特别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的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的缺陷,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因而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但笔者认为仅仅这样,可能还是不够的。从具体要求看,虽然这五个方面非常重要,但进一步看,国内个别企业经常暴露出的不端行为,使得中国国民对本国产品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不信任;前些时期百姓对国外产品,特别是奶粉、高压锅、马桶盖、化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哄抢式抢购,以致在日本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做“暴买”。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亿人次出国旅游,平均每人要消费5千美元,在国际上就形成了5千亿美元的外需增长,也相当于中国从国外增加了5千亿美元的进口量。
这有力地表明,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外,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想要使商品供给成为有效供给,想要使商品供给成为国内的商品需求,想要真正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还需解决去伪劣问题。这同样对上述的五大任务形成制约,如果不去伪劣,如果商品品质仍然不够,就不能指望去产能、去库存后不产生新的过剩产能和库存,就不能指望供给体系的质量切实得到提高。因而,上述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任务,就不仅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还是供给侧结构性管理问题。
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管理问题,无非是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抓好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素质的提升工作。供给侧结构性缺陷的关键,无疑是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因为企业是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场所,是商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这使得提升企业素质成为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而从提升企业素质角度说,除了继续抓好创新发展、提升硬件先进性之外,我们更要重视抓好软件建设,这包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视知识产权建设,促进领导者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品质、促进劳动效率的有效性和先进性等等。
其次,要抓好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我们生活中的企业难以计数,绝大多数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但也不排除有个别害群之马,更不能说这些害群之马对我国上述供给侧方面的问题就没有影响,因而防止商品伪劣现象、提升供给品质,就不能只靠企业的自觉,而同样也需要政府的严格监管。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做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为重要的工作。
从政府的角度说,所有的供给侧缺陷都是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因而除了改革现有一些抑制供给侧活力的体制和政策,如对落后产能的保护、紧缩的货币政策、繁琐的审批制度等,除了通过某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来弥补供给侧缺陷外,如扩大政府购买等,更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市场监管制度。这是根本性的举措。
应该怎样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笔者认为至少需要做好以三下方面工作:一是需要建设好商品品质快速举报通道,以对商品的质量和市场过剩情况进行及时反应,为此要对举报人给予相应奖励,形成让民间来监督、让政府早知道的良性机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能够顺利进行,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情况的透彻了解,是基本的要求,这样才能既使企业产能的增量和存量调整有现实依据,也使政府的帮助能够有的放矢。从高铁等项目成功的经验看,只要情况明、战略准、措施对,政府的经济行为就会有远超预期的好成效。二是要明确和细化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市场监管责任和惩治方法,并且要逐渐制度化。出现问题一定要有相关干部和直接责任人在公开场合承担应负责任,不能无关痛痒地批评一顿了结。三是要严格管理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大家真正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发展保驾护航,防止出现不负责任和“吃、拿、卡、要”等现象。
在促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提醒了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比如需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号召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现实情况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多种多样的运行形式,既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不管哪种市场经济体制,要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就必须通过分析和洞察其内部管理制度中的缺口和薄弱环节,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的建设、补充,来不断优化相关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和强化行政管理效力。否则,这种体制就会走向僵化和衰亡。
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我国能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贫穷落后状态,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说和市场经济体制所激发出来的活力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我们需要坚持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产权制度,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在这一原则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打好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硬骨头攻坚战。党和政府对今后三年经济领域的要求,就是要根据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当前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把未来政策的重点从强调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而非速度,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而从长远的角度看,要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也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都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形成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经济体制。当今世界是开放性的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早已进行过深入剖析。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的程度已越来越高,已经形成了地球村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虽然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还不稳固,但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已经建立起了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联盟。在这些一体化的经济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际经济的融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融入到这种国际融合的趋势中,必须要适应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时代要求。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从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再到“稳中求进”的转换,实现了从增长数量到增长质量、从增长速度到增长效益的升级,正在以世界大国的姿态“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此外,我们还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需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需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需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离不开我们党的坚强和正确领导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第一条就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七个坚持”中的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都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表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中心工作。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编:赵鑫洋 / 贺胜兰(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