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电信传播的未来发展演进趋势畅想(2)

从“沙发土豆”到“键盘虾米”

在传播学理论体系中,“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两级传播”“魔弹论”“电视人”和“容器人”等学术名词贯穿书林文海。在电信传播时代,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依旧存在,“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传播术语有了更精辟的注解,新媒体的经济功能较之传统大众媒体有过之无不及,传播生态发生着乾坤颠倒惊世骇俗的变化,新一代“网络人”正在庞大起来,“QQ人”“微信人”现象值得传播学者和社会学者好好使用未来学视角,与大众传播时代滋生的“电视人”“容器人”加以比较分析,提炼总结新媒体浸润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果说“电视人”是典型的“沙发土豆”,那么“网络人”则是鲜蹦活跳的“键盘虾米”,“QQ人”无疑是行踪飘忽的“蛐蛐幻影”。

“电视人”和“容器人”是大众传播环境中的衍生物,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电视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容器人”是指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类,孤立的、封闭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容器人”希望与他人接触,但只是停留在容器外壁的蜻蜓点水,而不愿意深入彼此的内心世界。

“电视人”收看电视往往是在背靠沙发或倚靠床头,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吃着土豆片,眼睛跟着电视节目转,跟着荧屏的狭小画面摇头晃脑沉湎其中,像一枚土豆在沙发中晃来晃去,“沙发土豆”形象描述了孤独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电视人”“容器人”,逐渐养成了静闭、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漠视社会发展变化,社会责任感弱化。

笔者多年从事电信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借鉴大众传播学时代独有的“电视人”“容器人”等的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人”“短信人”和“微信人”等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社会影响等展开全面立体的剖析,深入探索“网络游戏痴虫”“QQ痴虫”和“短信痴虫”的文化属性、地域分布和人群特点。笔者形象地将“网络人”和“QQ人”描述成“键盘虾米”和“蛐蛐幻影”,受到大多数人认同。

键盘虾米。键盘虾米描述了沉湎于互联网生态的那部分人,“两眼不问窗外事,一心盯着大荧屏”,佝偻着身躯,像极了弓背的虾米,两手伸出的十根手指,如同虾须不断触碰敲打着键盘,活脱脱一幅“键盘虾米”写生画面,与“沙发土豆”遥相呼应。④

上世纪70到80年代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和中野收提出的“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指过度沉迷于电视媒介所营造的媒介环境中而与现实世界隔绝的社会病理心态——媒介依存症。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依存症候群,即是“网络人”,这是由互联网所营造的独特“拟态环境”所成就的。

“网络人”与“电视人”和“容器人”有一定的共性,都对当前的媒介形式存在很强的依赖感,特指产生和存在于网络社会,将网络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网络具有特别的依赖性,且精神交流主要依靠网络来实现的网民群体,表现出网络成瘾、双重身份、人际关系障碍、性格异化、迷失自我、道德失范。

蛐蛐幻影。“蛐蛐一响,魑魅魍魉”。互联网技术伴生的QQ微信传播,演变出“蛐蛐幻影”——QQ人微信人。准确的说,QQ人微信人亦是网络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蛐蛐作响的神幻莫测小企鹅身后,在标刻着个人风格的真幻画面后面,颠倒着昼夜黑白善良邪恶,演绎着人间天堂喜怒哀乐,潜伏着谎言欺诈惊魂掠魄,变幻着男女老幼人鬼仙兽。

QQ传播微信传播是凝聚中国人智慧的创举,是中国人在互联网领域的一大创新,是电信传播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传播手段。在“网络人”“微博人”和“短信人”之后,与“电视人”“容器人”有着高度关联度的“QQ人”“微信人”等新新人类,因为QQ传播、微信传播的高度发达而为人们瞩目。

“QQ人”“微信人”指的是深深陷入到QQ和微信世界里面不能自拔的极端人群,他们离不开这种即时传播工具,时刻不停地发布与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时刻不停地关注着QQ群微信群的各种反应。QQ微信使人产生心理依赖和精神麻木,“QQ人”“微信人”拒绝客观事实,很难把信仰投入到既有的社会价值信念中,追求与他人的差异,越来越关注自我,在自我的感觉中寻找价值,活在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志的虚拟世界。

QQ人经常无意识地在脑子里听到一种短促的咳嗽声便激动不已,即使走在大街上,只要听见“蛐蛐”叫声,QQ人会不自觉地四处搜寻那围着红围巾的胖企鹅。“QQ人”“微信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神世界已经为虚拟社会所左右所控制,QQ和微信已经完全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割舍的一种习惯。QQ群微信朋友圈的留言转发的帖子就是至理名言,以至于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波及到整个人生态度和生活轨迹。

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播变迁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播,从“电视人”“容器人”发展变迁到“网络人”“微博人”“短信人”“QQ人”,电信传播时代与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时空”。“网络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关系和网络交往,夜以继日呆在电脑荧幕和手机屏幕前面,像一只大虾般弓着身躯,两眼直勾勾盯着屏幕,十个虾须跟着场景的变换忙不停休敲击着键盘,一呆就是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上百个小时。“网络人”对网络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情绪会随着网络游戏等场景而起落,是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体,即将自己封闭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信马由缰,自由无度。

“网络人”模仿性强,不负责任,不择手段,不考虑后果(网络犯罪手法超乎想象)。“网络人”常常空虚、孤僻,只要离开网络世界,就觉得全身心一片空白。“网络人”往往漠视社会,对各种人和事漠不关心。我国的多处网吧发生凶杀案件时,当事网吧的“键盘虾米”熟视无睹,令人寒心。玩手机导致亲情离散孩儿走失丧生沟壑场景频频曝光,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很大比例来源于“手机控”。2016年,浙江全省因交通事故死亡4187人,因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造成事故的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82%,其中开车使用手机、分心驾驶等影响安全行为共导致交通事故死亡1855人,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44.3%。欧美学术机构研究数据认为,开车打电话导致事故的风险,比通常情况下要高出4倍,其危险程度不亚于酒后驾驶,甚至在结束通话后的10分钟风险仍然很高。2015年,福特汽车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开车过程中,59%的中国车主会看微信,31%的人玩自拍,36%的人会刷微博。⑤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电信传播   发展演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