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是民生中的核心问题,一个社会的医疗服务系统是涉及诸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难题。尤其是在中国,医疗资源相对短缺,虽然实施了多次医改,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很多医疗体系内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有别于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医疗信息化更多的是局限于一个医疗机构内,以提高医疗机构的运作效率为目标,同时兼顾患者的便利性。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已经相当普及,虽然还缺乏标准上的统一、缺乏高水平的应用,但大多已经可以满足医疗机构日常运行的需要。互联网医疗是指借助互联网思想、渠道和技术所开展的医疗活动,它更看重跨医疗机构、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建立以网络民众为核心的医疗活动开展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可利用的信息极大丰富,从而为医疗资源的合理优化提供了数据上的可能性。当拥有了足够多的与医疗相关的信息后,我们发现信息畅通使得医疗领域的大量问题有了求解的可能性。无论是在诊疗、药品流通还是健康管理等领域中,有了足够的信息之后,不仅仅改变了每一个医疗服务的具体环节,更是让我们开始从整体上思考医疗范式所发生的变化。于是各种医疗互联网应用应运而生,从药品流通到轻问诊,从远程医疗到医生集团,每一种尝试虽有早晚、每一种模式或有成败,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在从各种角度来优化我国的医疗供给,并力图在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更为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我们对人体的认知也在逐渐的互联网化,认知理念从最初的分解式的、以解剖为基础的认知开始向以连接为基础的人体系统转化。这是互联网思想对医疗的更为根本的影响,并有可能因此从哲学层面推动人体科学的全面进步。
本文从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出发,总结我国互联网医疗应用的五个特点:空间巨大、文化独特、政策不明、共享缺乏、模式单一。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提出医学范式的互联网化特征,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医疗产业新生态的特征和建立方式进行了讨论。
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历程
初识医疗信息连接的价值。1982年中国的医疗工作者首次通过Email进行病历会诊,开始了国内最早的远程医疗实践活动,也是国内最早的网络医疗活动。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这更是国内远程医疗的首例。1994年,在卫生部领导下,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同金卫医疗网络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投入建设了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又名“金卫工程”),当时计划该网络依托卫星通信可传输语音、图像,并覆盖全国各医疗机构。
1995年,国内媒体报道了山东13岁小姑娘杨晓霞怪病缠身的消息,中国医生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各地的专家发出联合攻关的邀请,通过应用各国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终于控制住了杨晓霞的病情。这一案例引起了社会对医疗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普遍关注,也充分体现了运用互联网的优越性(打破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性、消除信息不对称),让医疗行业对未来医院、医学教育、科研、卫生保健和医院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憧憬。
从远程医疗开始的互联网尝试。在众多机构对远程医疗进行了尝试之后,我国开始了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医疗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这时候互联网与医疗主要以医院作为结合的重心,这具体表现在如何将互联网架构应用到远程医疗,以达到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优化与平衡医疗资源配置以及满足广大群众健康保健等需求上面。通过一系列尝试之后,业内学者对互联网技术与医疗行业结合将会带来的改变进行了一系列初步判断:医疗的无地域界限性、医学教育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与研究效率提升、未来质高价廉的保健设备将走进千万家庭、医院管理效率将得到巨大提升等。一些机构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全国上百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工作,为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实施可视实时专家会诊、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诊断等尝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2014年,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平台公司、网络医疗接诊点等共同建设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成立。该网络医院获得了卫生计生部门许可认证,采用“视频问诊+就地购药”的服务方式。至2016年,已在广东省全省21个地市58个县域设置网络就诊点2300余个。利用远程医疗,不仅使得实体医院的功能得以拓展、服务得以延伸,也向社会各界证明了远程医疗依然具备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互联网医疗网站的兴起。1997年开始,一些医疗网站陆续建立,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早期的医学网站主要分为卫生健康、医院宣传、专科医学、医学支持与教育四类。
卫生健康类网站,通常由一些大型医药企业或各大搜索引擎所设立,内容通常比较丰富,并拥有一批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如成立于1999年的“伽玛医生健康网”“健康123”“第一医药”等。
医院宣传类网站,由具有互联网意识的医院设立,主要提供网上医学咨询建议、专家以及医院特色介绍等。
专科医学网站,这类网站主要由专业医生制作,通过聚集本领域的医患资源,为领域内的医生和患者提供信息服务。
医学支持与教育网站,该类网站为医护人员提供业内最前沿科技信息、学术动态、文献索引、医疗教育等。如“中国医院信息网”“好医生”,等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各种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竞争愈演愈烈。2015年国务院推出“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进一步加速了医疗互联网的发展。例如“好大夫在线”建立了互联网上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如医”制造了一个纯粹为医生打造,也只有医生可用的垂直社区;“丁香园”给中国生命科学专业人士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提供医学、医疗、药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交流;“春雨医生”融合了咨询、导医、社区交流、药物提醒、随诊等服务;“药药好”“111药”试图开创药品流通的全新模式。阿里巴巴先后投资了“寻医问药网”“U医U药”和“华康全景网”等医疗平台。2014年初,阿里巴巴又收购了“中信21世纪”,并更名为“阿里健康”。腾讯公司的互联网医疗以“微信”为立足点,在2014年通过接连投资“邻家医生”“缤刻普锐”“丁香园”“挂号网”获得了大量医生资源和用户资源。
中国互联网医疗特点分析
毫无疑问,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也正因为如此,过去的二十年中,全球各类企业才进行了多样化的互联网医疗尝试。中国的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是在全国医改、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等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同时也有更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反思。虽然现阶段还难于说我国已经有哪些成功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但对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人口众多的巨大互联网社群而言,创造出促进人类健康水平的全新互联网医疗模式,是迟早的事情。
总结以往的互联网医疗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人口众多、互联网医疗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短缺的医疗资源,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各大互联网公司、投资巨擘积极进入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但这一领域涉及民生,因而也是政府管理的重点领域,这也使得这些非医疗机构在进入这一市场时显得小心谨慎。政府、投资机构、互联网公司、医院,各方面都在期待着互联网医疗市场的成熟,并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解决始终困扰自己发展的问题。所以,如何找到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模式就成为了激活这一市场空间的基础。
文化独特、互联网+中医可能成为突破口。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商业模式,展现了互联网跨国界、跨文化扩张的能力。但到了具体的行业领域,互联网与之融合的过程中,又不得不重视本地文化和行业特点。所以,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属性,能够抓住这一点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在过去的尝试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好医生”“药药好”“春雨医生”等。随着对中国医疗健康文化理解的加深,中国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必将更加成熟。在众多的尝试中,中医以其围绕人体健康保健的独特视角,在互联网世界中具备了成为网络型商品的大部分特性,因而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旦全民具备基本的中医理念而关注人体的数据和各种规律的时候,他们通过网络共享,将会极大促进中医自身的发展,并有可能进而推动整个人体科学的进步。
政策不明、各种医改方案都离不开互联网。中国的医疗改革一直在路上,在环境不断变化、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制定一个一劳永逸的医改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我们借鉴哪国的医改模式,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医疗保障机制,医改方案都无法绕开互联网思想和技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过去若干年的尝试中,医管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思想的应用,这为更多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涌现创造了可能性。只要我们意识到互联网对医疗信息不对称的消除作用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医改政策就要和这一发展方向相匹配,做好基础性工作,促进更多的机构以互联网方式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共享缺乏、跨行业与地域的应用困难重重。中国的医疗领域地方本位主义、机构本位主义盛行,这与互联网所倡导的共享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在HIS领域,由于缺乏数据标准,医疗数据本身又是敏感的个人数据,各个医疗机构HIS中的数据共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互联网医疗机构虽然努力推动了部分健康数据的共享,但几乎无法撼动传统医疗机构对医疗数据的垄断。加上各级政府部门也都对本地的医疗机构有自己的规划,跨地域的医疗资源合理共享也非常难实现。要想让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真正地脱颖而出,突破各种对共享的限制是必由之路。为此,相关的政策和立法势在必行。在缺少立法的现阶段,一些瞄准传统医疗服务空白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获得了更多机会,比如互联网院后管理、互联网养老等。
模式单一、缺少医疗机构参与的夹缝很小。由于各种限制并存,现阶段留给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空间很小,如果这些机构无法依托传统医院,那就更难找到发展的空间。而传统医疗机构因为机制、利益、习惯等各种因素,对互联网医疗大多持观望态度,相比之下,他们更热衷于提升HIS功能、建设智慧医院。在经过门户网站、O2O等一波波浪潮之后,一批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倒下了,剩下的只能在已有体制的夹缝中生存。但随着多点执业、医生集团等适应互联网需要的政策出台,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传统医疗机构所具备的垄断优势,也正在被互联网运营模式所蚕食。医疗机构也许在将来不得不加入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行列中,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互联网医疗生态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