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设想,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必然最终影响整个欧洲经济,中国经济肯定也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主要反映在外贸出口和热钱流入两个方面。从出口来看,首先受影响的是那些对欧元区出口依赖大的企业。因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入发展,必将导致欧洲的进口需求下降,而且整个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又会抬头。此外,随着美元对欧元汇率的不断走高,在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升值幅度的基础上,人民币有效汇率也将有所回升,最终也将不利于出口。
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巨大,管理体制亟待改革与创新。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至2001年的17年中,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已经由516.2亿美元上升至30446.74亿美元,增加了近58倍,平均增长率为35.98%。尤其是近几年,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国际收支由传统的经常账户顺差转变为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的“双顺差”,热钱流入进一步加剧了储备的膨胀。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大了自身管理的难度。而中国储备资产投资的现状给存量资产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后,大宗商品价格从2008年4月历史最高点一度下降近40%,但到2010年9月又大致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此后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中国在全球产业结构中处于加工中心地位,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在整体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比较大,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的最主要的进口国之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和巨大,目前国际流动性依然过剩,同时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及大宗商品供需缺口下,国际大宗商品一直处于高价位运行,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首先,加剧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由于石油等能源支出和食品支出在中国经济运行中所占比重更大,国际大宗商品的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更为明显。国际市场价格通过国际贸易向国内传导,提高了国内价格水平,导致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而且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前景好,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更加旺盛,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价格压力的输入。
其次,面临“第二轮效应”。粮食和能源等大宗商品涨价会造成当前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加重通胀预期。从理论上而言,只要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攀升的通胀也将回归理性水平。然而由于通胀预期的加重,员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保持购买力,而企业由于成本上升不得不提高产品服务价格。因此,只要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形成,企业和员工就会陷入涨价的恶性循环,即使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也无济于事。这就是所谓的“第二轮效应”,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潜在危险。
第三,出口贸易形势严峻。由于中国内需的长期不足,经济发展对于出口贸易依存度高,而通过涨价转移生产成本的途径又行不通。这样一进一出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国经济的波动。
国际热钱大量进出,影响市场平稳运行。在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热钱进出易造成经济泡沫,增加金融风险。导致中国目前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给政府调控增加了难度,一旦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热钱突然撤离会使泡沫很快破裂,造成市场的严重动荡,那时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热钱进入中国越多,外汇储备越多,就会迫使央行被动地增加货币投放。如果热钱不断涌入,人民币的需求就会上升,最终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人民币的持续走强又会吸引国际热钱的进入,将会造成恶性循环和降低宏观调控的效果。热钱进出扰乱金融秩序,冲击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热钱的涌入。这几年热钱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为了高额利润四处投机,主要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股市等领域,对经济健康发展造成威胁。而且,在大宗商品市场上也随处可见热钱的身影,这进一步助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势上升,增加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冲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